从法学视角观察社会事件

这是一本宣传法治观念、传播法治思维、强调精英责任的通俗法学读物。它的内容涉及司法改革、教育公平、大学治理、热点事件等多个社会话题。

 

——刘练军著《法治的谜面》(增订版)上市

 

本社记者 李卓谦

 

20198月,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练军的著作《法治的谜面》(增订版)出版上市。该书作为刘练军的第一部法治评论文集曾于2014年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隔5年,它以崭新面貌被列入知识产权出版社黑骏马法学漫丛丛书重新出版。

本书的内容涉及司法改革、教育公平、大学治理、热点事件、精英人物等多个领域的社会话题。它内容丰富,多角度展现了通俗法学读物的内涵。刘练军对它的定位是:一本宣传法治观念、传播法治思维、强调精英责任的通俗法学读物。

近日,刘练军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法治的谜面》(增订版)背后的故事。

 

它并未过时

谈及本书为什么出版增订版,刘练军直言它并不过时。《法治的谜面》是一本法治评论文集,全书收录的是刘练军六七年前在报纸上发表过的豆腐块文章。刘练军说,这是他作为一个法律人对当时社会上及学界发生的涉及法律和法治事件的具体点评。

现在读来,这些已经沦为陈年往事的事件、案例本身可能没有多少新鲜劲。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复述这些事件、案例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澄清它背后的法律关系,分析如何处理这些事件、案例,在法学上才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刘练军说,诗言志,歌永言,这些事件、案例只是素材和道具,通过它们讲述法律上的道理,借以传播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才是真正目的。

刘练军认为,不管是规则意识还是法治观念,再怎么强调,再怎么宣传都不过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传播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志向的《法治的谜面》,它远未过时,依然有再版的必要。

刘练军说,他不希望这个书名及这本书,短短几年后就从读者视野中消失,不希望那些现在想翻阅它的读者因它断货而失望,付诸行动出个增订版,就是对它真诚感恩的最好表现。

与旧版相比,增订版增加了刘练军近两年写的几篇文章,如《法官工资是个宪法问题》《中国化的民法典离不开家庭》《受害者真的很无辜吗——关于集资诈骗犯罪受害者的六点疑问》等。同时,它撤掉了原版最后一辑及其他几篇文章。此外,为了控制新版书的厚度,旧版的后记亦被删除。

刘练军说,《法治的谜面》原版第十辑收录了七部法学著作的书评。这七篇书评主要是评鉴所涉及的七部法学作品。尽管它丝毫没有否定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意思,但它终究不是以传播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目的,且学术性较强。刘练军说,尽管将这些短篇文章收录进本书谈不上与其他文章格格不入,但它与旨在传播法治思维的评论文章终究不是一个类型。因此,删掉了这些学术味偏浓的文章。

除此之外,原版第七辑法制回眸,当代借镜中,除日本战后司法史上的浦和充子事件一文外,其余都删掉了。刘练军略有遗憾地说,尽管第七辑里删掉了很多文章,但有些文章如被遗忘的土改人民法庭等,对今日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不容漠视的借鉴意义。这是先辈留给中华民族的法治遗产之一。只有继承并正视这笔法治遗产,认真汲取先辈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认识今日之中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念才会更坚定。刘练军说。

 

法学随笔赋予正能量

《法治的谜面》是刘练军出版的第三本书。2010年,他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消极主义:宪法审查的一种哲学立场》,2013年又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了《司法要论》一书。相比之下,这两本书更专业。

刘练军说,尽管创作《消极主义:宪法审查的一种哲学立场》《司法要论》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远远大于《法治的谜面》中的随笔文章,但就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而言,前者远远不及后者。法学界、社会上许多人是通过阅读刘练军发表在媒体上、网络上的文章而知晓刘练军的,只有少数人通过读学术论文认识了刘练军。

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都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本学科的其他专业人士一般都没兴趣去阅读非本专业的学术论著,本学科之外的其他人更不可能去翻阅它了。但《法治的谜面》不一样了,它属于随笔性质的法学杂文,不管什么学科背景的人都不排斥这种评论小文章。刘练军说。

该书第一版写道献给张千帆教授,增订版将其删除了。刘练军说,当初之所以有这个献词,是因为昔日他跟着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做教育公平课题时,张千帆告诉他要多写评论文章,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公平,吸引更多人关注教育公平。

对于法治建设而言,写法学随笔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在刘练军看来,如果法律人都不在媒体上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理念,从法学的视角对各种社会事件发表富有法治思维的评论,那么还有谁能做这件事?如果放眼望去,无一个有担当的人来做这种事情,那么法治中国还有希望吗?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法学随笔越多越好,期待有更多的法律人加入法学随笔写作阵营。

 

为法治温柔的呐喊’”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曾为本书第一版撰序称,作者以中西个案为凭,着意推敲,反复致意。此种运思,既是作者一己思虑,从更为广泛的汉语法学背景考察,其实反映的是正在成长中的现代中国第六代法学家们的共同思虑,本书作者堪为代表。历经生聚教训,汉语法意逐渐走向成熟,必将伴随着法治登场,为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收束,则本书所思所虑,生逢其时,堪为时代作证。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林来梵也曾在该书首版序言中对其大加赞赏: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一旦黯淡了,这个民族的前途只会是一片黑暗。刘练军式的焦灼,或许正可以为重新点燃民族的精神之光保留了可贵的火种。换言之,刘练军的这些文字里,就深埋了这种火种。而这种火种一旦在时代的雾霾和风雨中得到历练,便恰是一种温和。

刘练军将这些赞誉之词看做是对自己以及这本书的激励。该书增订版序言题目为为法治温柔的呐喊’”。刘练军说,这是一个非常直白的题目。它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这是一本为法治而呐喊的书,作者是为推进法治建设而写作的。

何谓温柔的呐喊,如何呐喊才能做到温柔?所谓温柔,就是做法治建设的温和派,而不是保守派或激进派。刘练军解释说,具体而言,即坚信法治,但又认为法治建设是个漫长过程,绝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在法治建设上,我们与其跑步前进,毋宁一步一个脚印地慢行。刘练军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本书,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法律人为法治建设而温柔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