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宗集体土地进入住宅市场有破冰意义

近日,北京大兴区瀛海镇诞生全国首个可售集体建设用地住宅项目。挂牌文件显示,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同时该批共有产权房销售均价为2.9万元/平方米(含全装修费用),价格仅为附近商品房的1/3。土地性质方面,本次挂牌出让的地块虽为集体建设用地,但与国有建设用地同责同权。(9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此举非同一般,它让千呼万唤的集体土地进入住宅市场从梦想变成现实,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此次集体土地首次用于共有产权房建设用地入市并非“心血来潮”,其背景是,今年8月26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修改土地管理法获得了会议表决通过。法案删去了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从事非农业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征为国有的原集体土地的规定。

事实上,早在2015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等33县(市、区)就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地区。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区,大兴区已出台40多项政策文件,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而今,全国首个可售集体建设用地住宅项目的诞生,为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将不再“必须国有”作了新的注解。

虽然业界人士对集体土地入市的预期并不高,其中除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还有限制条款,需要同时符合四个条件的集体土地方可入市。尤其是第四条,如果地方政府的年度规模中无利用集体土地的计划,即便村民集体想卖地,政府也不会放行入市。还有地方政府为保护现有地价和房价,不可能放任大量集体土地入市。但这应该只是一种“担忧”而无事实根据。北京的步伐比预期快得多,大大出乎业内人士所预料就很能说明问题。

必须正视的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房价过快增长等问题,原因是住房供应和土地供应还比较单一。我们有大量的集体土地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入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大城市,土地供量少与房子需求大的矛盾没有解决。

因此改革现有的土地供应制度,由各级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应的格局才能得到根本改观。相应的,随着土地供应多元化,地价将必然下行,进而拉动房价下行。这是市场的期盼,是保障房地产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土地修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因此,各地政府尤其是各大城市的政府,不能总是依赖“土地财政”而打自己的“小九九”,结果面对政策法规利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应当向北京市那样,拿出实质性行动,为实现“住有所居”,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不懈的“奋斗”。

有所补充的是,打破政府原有垄断建设用地供应格局,让集体土地进入住宅市场,因为产权没有根本性变化,所以除了北京外,其他城市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也要有产权方面的配套改革。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