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填报志愿理性,用人导向也不应跑偏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北大、清华是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安徽亳州一中的八名超过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却集体放弃两校。偏爱数学的袁梓琪最终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专业,张金宇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其他六名考生也都在深思熟虑后纷纷放弃两校,报考了其他高校。亳州一中领导和这些学生深入沟通后,尊重了学生志愿。(8月18日《楚天都市报》)
报考哪所高校是考生的权利,毕业学校没权干预,中学领导是否同意、尊重并不重要,关键是考生及其家长经受住这两所最顶尖学府的光环诱惑,最终作出理智选择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这八名考生并不是不愿报考北大、清华并给母校争光,也不是认为最终选择的学校比北大、清华牌子更好,而是清楚自己的情况。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造、研究探索以及终生从业不仅会沉浸于幸福之中,不知疲倦,也通常会把自己的智慧与潜力都充分激发出来,容易取得成果、成绩。且像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其他“双一流”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学习环境也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与其只图名气到两校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因为兴味索然四年下来后只是拿到一个文凭,远不如到一个虽然名气比不上两校,其实也相当出色的高校读所喜欢的专业更好。这样的选择显然是理智的。
但值得思考的是,原本正常的选择为何成了新闻、让考生与家长的抉择如此艰难,乃至显示出母校领导的大度?这是因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校排行榜和相应的高校鄙视链对社会影响太大了。虽然中国科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其他“双一流”高校同样出色,一些地方与部门、单位进行人才选拔、有大城市开放绿色落户通道……却仅仅面向北大、清华两校学生,而不是以真才实学论英雄,让其他“双一流”高校乃至所有高校学生都进行公平竞争。同样,有地方选才或进行干部破格提拔,把选拔对象仅限于“985”,还有的仅限于“211”……更有甚者,有的还特别讲究出身,即使北大、清华两校的硕士、博士,也会因为第一学历非“985”“211”“全日制”等等而没有机会,不管事实上多么才华横溢。
这些涉嫌歧视和违反《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权利平等的做法,不但会埋没人才、不利于人才选拔,也必然因为重视学生出身和学校名气胜过真才实学,使全社会都受不良引导,为了上个名气更好点的学校而不顾一切,把是否喜欢所学专业等一切都抛诸脑后。
愈演愈烈的高校排行榜和相应的高校鄙视链,严重干扰了考生正常选择并具有诸多方面的负效应。这八名考生都抵制住了最顶尖名校的诱惑,最终作出了理性抉择,是难能可贵的,更希望能以治理用人导向方面的不良引导,使得真正以真本事而不是学校名气和学生出身论英雄,不对人们的理性和正常抉择造成无谓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