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脱嵌与高学历犯罪
——对湖南研究生贩毒案的反思
□特约撰稿 徐明强
许多人对“高学历的人”总是带有一些美好期待:他们勤恳工作、敬畏法律,是社会栋梁。但近日《潇湘晨报》报道的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法院公开审理的一起贩毒案件打破了人们的期待——2019年3月,被告人徐某、王某、雷某等人合谋购入毒品氯胺酮(俗称K粉),再分装贩卖给吸毒人员,从中谋利。
和以往贩卖毒品犯罪相比,该案件基本事实并不复杂,但被告人雷某的情况让人颇感意外。雷某从小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勤奋学习,取得了某校研究生学历。但研究生毕业的雷某,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找工作、娶妻生子、安心生活,而是常年混迹在长沙娱乐场所,并结识了徐某、王某等社会闲散人员。因为雷某没有工作,再加上日常开支较大,他欠下不少网贷和信用卡贷款。为偿还贷款,雷某走上贩毒之路。每次贩卖毒品后,他就从“毒资”中扣除日常花销费用,然后用剩下的钱还网贷和信用卡贷款。
堂堂研究生走上贩毒之路,让人唏嘘,其深层次原因更值得探究。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是结构的外显。在该案件中,除批判雷某法治意识淡薄、思想品质低下外,还可以看出雷某在毕业找工作、与父母家庭联络、社会关系网络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脱嵌”。职业、家庭、人际关系三重维度上的脱嵌,让雷某背离了正常的社会轨道,将他导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首先,在毕业找工作环节,参加工作是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找到自身位置的基本要素,但雷某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几个工作岗位上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雷某就没有了正式工作,之后他放任自流,干脆不再找工作。这让雷某失去了融入正常社会的第一个机会。
其次,在与父母家庭联系环节,日常生活中,雷某和父母联系一直很少。即使是没钱还贷款,他也一直没跟父母透露,更没有找父母要钱偿还欠款。看起来雷某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但事实上这让他失去了一次嵌入家庭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重新回归正轨的机会。
最后,在社会关系网络环节,大学毕业后,雷某和以往的同学很少来往,反而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和“社会人”混成一片。这种弃明投暗、买椟还珠的做法,再一次把雷某推到了正常社会关系网脱嵌的位置上。
事实上,类似于雷某这样的高学历犯罪现象,以往也有不少,比如2011年清华大学硕士、“80后”副局长肖明辉受贿案,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2015年北京大学本科生吴谢宇弑母案。在这些案件中,当事人都具备良好的学历教育,但在发生犯罪行为之前,职业、家庭、社会大都没有对他们进行充分约束,他们也没有深入嵌入到正常社会轨道中,而是处于一种事实上的脱嵌、游离状态。
此次雷某贩毒案再次警醒大家要重视高学历人才犯罪问题。第一,高学历人才自身要提高警惕,认清何为正轨,何为歪门邪道,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关键一跳,以职业岗位为抓手,把自己嵌入到正常的社会轨道当中,在工作中找到自身定位,在奉献社会中塑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游离在社会职业体系之外,偏离正轨,走向歧途。第二,高校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大家的真正重视度仍不够,许多学生并没有树立起完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因此,各高校要创新教育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落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家长也要努力编织家庭网络结构。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进入社会,家长依然需要多关心他们的成长。这种关心并不一定是给他们的发展助力,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背后的家庭网络,并将自己嵌入到家庭网络结构中,使他们增强提高责任心,不随波逐流、自我放弃。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