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黑救护车”要重拳出击也要解决市场需求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一个专门提供院后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团伙悄然运转了10年。发送广告小卡片;收集患者的出院信息;对正规救护车或其他黑车大打出手,确保无人敢“抢饭碗”;坐地起价,省内转运要价四五千是常事,若患者在车上离世,则价格翻番;所谓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临时招聘无资质人员,甚至由其他人假冒。(7月4日《新京报》)
这种垄断院后转运市场的“黑救护车”团伙,实质上已经带有黑社会性质,必须重拳出击,严惩不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对坑人的“黑救护车”,除了要靠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予以严惩之外,还需要卫健部门出手解决“黑救护车”背后的院后转运市场需求,切实满足市民对院后转运服务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市民对“黑救护车”的需求,才能彻底铲除“黑救护车”的生存土壤。
事实上,“黑救护车”泛滥成灾现象由来已久,“黑救护车”早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一大久治不愈的顽疾。究其根源,正规救护车数量太少,满足不了市民对正规救护车的需求,从而让“黑救护车”在各大医院周边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
因此,解决“黑救护车”问题,公安机关和卫健部门要联手,持之以恒打击和惩治经营“黑救护车”的违法犯罪分子,将其绳之以法,露头就打。除此之外,政府要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救护车配备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配备足够量的正规救护车。同时,要顺应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救护车配备标准,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的标准已经落后了。
另外,要加快推进急救服务分类分级改革,将非急救业务从公共急救服务中剥离出来,交由市场承担。放开和规范发展院后转运服务市场,制定院后转运救护车标准,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院后转运服务行业,增加正规救护车供给,尽可能满足患者对院后转运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