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升初面试”背后的社会治理
□特约撰稿 齐燕
近日,据《华商报》等媒体报道,西安民办中学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在小升初面试过程中,给部分学生“品德修养”一项打了0分。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西安民办学校“小升初面试”问题反映出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西安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下达2019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计划的通知》可知,西安2019年共有47所民办初中面向社会招生。这些学校招生遵循《西安市2019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入学工作方案》原则要求,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学校,实行“电脑随机派位+面谈”的方式招生。媒体报道显示,这47所民办学校中,33所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遂采取“电脑随机派位+面谈”方式招生。这33所学校计划面谈录取10392人,报名申请者39997人,报录比接近4∶1。
为何这33所民办初中如此火爆?因为这些民办学校代表了西安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中考成绩非常抢眼,学生升入西安高中“五大名校”和其他优质高中的比例非常高。西安“五大名校”(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西安市铁一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集中了陕西省最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进入这五大名校意味着学生有很大机会考入重点大学。为了让子女在中考时考入好高中,家长逼迫在孩子小升初时开始择校。
为什么会出现民办学校“择校热”?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公办学校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承担了划片招生任务,免试接收片区内学生,民办学校则不受国家划片入学政策限制,可以面向社会招生,由此形成了民办学校择校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权利,在实践中公立学校承担了接收免试学生的任务。民办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以及组织跨区域招生。于是,不能进入优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送学生进入优质民办学校,随之出现了民办学校入学机会激烈竞争的局面。
但优质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家长需求相比,仍是稀缺资源。在学位有限、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必须制定一套筛选标准淘汰部分学生。西安市教育局多次下文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过程和招生方式,从这次招生过程来看,民办学校基本上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文件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主招生权力。根据网上流出来的往年和今年的面试题目来看,民办学校在面试中重点考察学生的临时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知识面、抗压能力等,能够在面试时将自身的上述能力展现给面试教师的学生更容易在面试中获得高分,反之亦然。但由于面试中教师打分主观性较强,无法做到标准化评分,所以部分家长对教师打分结果产生质疑。
教育是当前普通家庭进行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该在提供教育产品中承担主要责任。当前民办学校择校热反映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集中于部分优质公办学校和优质民办学校;二是公立教育无法满足家庭教育需求,与民办学校热相对应的现象是许多公办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对于政府来说,给民办学校“小升初”择校热降温,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除了出台越来越严密的政策,加强政府行政执法和监督之外,还要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同时,提高公办学校教育质量,满足普通家庭对于教育质量的期待。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