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答辩论文击中严进宽出的软肋

511日下午,一则高校答辩现场老师向学生扔论文的视频在网上传播。画面中,老师对站在讲台上进行答辩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指责学生答辩准备不充分,并将学生的论文扔向讲台。校方回应称,视频所显示的画面属实,涉事王姓老师,平时对学生要求相对严格。校方还表示,学校与在答辩现场被批评的学生进行了沟通,该学生并没有对王老师的行为表示异议,学校还将进一步和老师进行沟通教育,加强为人师表方面的管理。(512日南方网)

学生论文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确应该批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和网友基于涉事老师的“良苦用心”给予充分谅解。但“用心良苦”是一回事,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又是一回事,这些恰恰都与老师教学水平无关。具体到论文答辩,理应是相当严肃的教学活动,涉事教师无论是以学生论文指导教师,还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参加,都应当只对论文答辩活动作出回应。如果学生论文写得质量不高、答辩准备不充分、回答提问不符合要求等等,所需要的是按规则办事,学生能不能过答辩是唯一的尺度,而不是选择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情绪宣泄,与场合情景违和。

应当说,论文答辩是大学生毕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理应被学生普遍重视,但偏偏就有学生无视的现象,比如个案中老师所针对的不止一个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位老师虽然很严厉,但是我们系里出了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即使骂了,答辩一定会让你高分通过。”从他学生的跟帖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答辩很大程度沦为了一种形式,是否过关与论文质量高低以及答辩准备充分与否没多大关系。既然能过关,学生又如何会那么当真?又如何不会让老师“严要求”的一片苦心不付诸东流?

扔答辩论文说到底击中的还是大学严进宽出的软肋,老师的愤怒以及“刀子嘴豆腐心”多少都有些无奈。让大学生认真对待学业,不能像教小学生那样耳提面命,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实行“严进严出”,通过清晰的结果倒逼,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与态度负责,而不是对老师的“苦心”负责,被逼着学。比如,论文答辩相应建立论文审查把关程序,没通过审查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健全论文答辩评审机制,完善相关标准,从严打分,提高过关门槛,从而倒逼学生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而非靠个别老师的“严”来甄别学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