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工智能时代法科生植入科技基因
目前,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主要致力于两类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培养:深谙人工智能社会关系法律调整的法律人才、将人工智能知识运用到法律职业领域的技术人才。陈亮希望,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能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法科毕业生植入科技基因。
——访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陈亮
近年来,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法律、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法学理论研究及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也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者该如何应对?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专访了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陈亮。他以该校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教育理念及建设情况为例,畅谈了有关问题。
全国首家人工智能法学院
2017年12月6日,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高校首批23个人工智能学院中唯一的法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该校人工智能法学在学科内涵厘定、学科方向凝练、课程体系打造、学术平台搭建、学术氛围营造和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应用法学院、中国仲裁学院)前身是该校1999年成立的应用法学院。学院以“回应国家战略、坚持错位竞争”为发展理念,以“应用法学前沿、实务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
目前,该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左右,有“应用法学”和“人工智能法学”两个法学二级学科,设有 “人工智能法学”“法律职业伦理与技能”“仲裁学”三个教研室,其中人工智能法学教研室有专职教师15名。
该学院设有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一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重庆市2011智能司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其也是人工智能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
在陈亮看来,西南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法学院,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他表示,该校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成立回应了国家战略的需要。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该规划的出台,对我国“人工智能+法律”方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人工智能法学院是对国家战略和重大时代背景的回应。
此外,该校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成立,也是构建人工智能法学新知识体系的需要。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涉人工智能社会关系大量出现,使得传统法学理论与制度很难有效应对全新的社会关系。法学界为应对这种新型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由此产生大量不被传统法学所容纳的人工智能法学新知识。为了将这类法学新知识体系化,并确保其生产、传播、传承与应用,有必要增设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该校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成立,就是为增设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提供组织保障。
陈亮认为,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成立,是打造人工智能法学学术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大学及其学院本质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共享特定的价值理念,共谋科学知识的生产,并受到完善制度的保障。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成立,正是为了打造人工智能法学学术共同体,以繁荣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法学知识的生产、传统与应用。”
重点培养两类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的“人工智能法学”是在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目录外的法学二级学科,也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据了解,该学科从其诞生开始,就瞄准两类人才的培养。
一是培养深谙涉人工智能社会关系法律调整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的法律人才,以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战略目标对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需求;二是培养能熟练将人工智能知识在法律职业领域(尤其是司法领域)内进行应用的技术人才,以满足智慧法庭、智慧检务、智慧律所对法律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渴求。
陈亮坦言,作为一个文科院校,西南政法大学要实现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教师倍感压力。对于第一类人工智能法律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师资力量足以应对,但对于第二类法律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以文科见长传统政法院校而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该校人工智能法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了“内培”和“外引”双管齐下的办法。首先,学院注重既有师资的多元化发展,将有转型人工智能法学教育意愿的教师送到其他高校、培训机构、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以满足法律人工智能教学的需要;其次,积极引进具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理工类学科背景的师资;此外,学院还与重庆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进行接洽,以便实现校际师资共享;最后,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聘请法律科技企业中熟悉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技术专才进课堂,共建相关课程。
针对两类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在技术类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设置了人工智能技术导论、法律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应用、法律信息学、律师业务编程等偏向应用领域的课程;在法律类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设置了人工智能伦理与政策、人工智能法学原理、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的法律规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法等课程。
陈亮表示,学院希望通过“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精通人工智能法学的高层次创新型法律人才。具体来讲,在本科阶段,学院拟以实验班方式,在每年入学的新生中遴选30名至50名有理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法学专门教学;在硕士阶段,坚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条腿”走路,培养30名至50名人工智能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其已于2018年开始招生;就博士阶段而言,学院正在进行培养方案的调研与论证,有望在今年付诸实施。作为全国率先成立的人工智能法学院,该校也在积极思考人工智能法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并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全国兄弟院校加入到人工智能法学教育的前瞻性思考之中。
据了解,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成立以来,已举办了“人工智能与法律高峰论坛”“人工智能法学教学高端论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法律论坛”等大型学术论坛。其通过汇聚学术界、政界、商界、实务界等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政策体系,以期谋划人工智能法学教育未来,力求搭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律人才培养联系沟通的桥梁及对话合作平台。
据陈亮透露,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届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论坛也将在今年7月举行。
人工智能法学或成二级学科
目前,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问题越来越备受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问题,包括个人数据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工业物联网立法等。
陈亮十分看好人工智能法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他认为,人工智能法学是在面对新兴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经由对传统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进行改造而成,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的现实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深度介入,人工智能法学的研究范围、领域、深度、广度等都会逐步扩大和提升。它必然会与其他法学二级学科一样,成为高等法学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兴交叉学科。
对于人工智能法学的毕业生,陈亮也有着很高期待:“我们希望培养一批‘通识和专才皆备、知识和技能并举’的人工智能法学专业学生。”陈亮说,他希望通过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法科毕业生植入科技基因,以便为我国人工智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人才支撑。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是否会取代法律从业者?陈亮表示,囿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其可以帮助法律工作者做重复性、事务性工作,如案卷检索、合同审核、法条查询检索、尽职调查等。但在司法裁判诸环节,如个案规范的获取、案件事实的证明以及裁判结果的证成等方面,传统法律从业者目前仍有较大优势。
在陈亮看来,司法裁判环节对推理能力和认知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短时间内要想人工智能取代法官或律师,可能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乌托邦式幻想”。“虽然人工智能会广泛应用于各法律职业领域,但完全取代法律职业主体的那一天,远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