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层面亟待对网络猥亵儿童立法

“女童保护”2019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汤瑜) 32日,“女童保护”2019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发布《“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媒体报道的317起案例中,有210起是熟人作案,熟人作案中网友作案39起,占比18.5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法律界专家针对儿童保护机制进行探讨。

“女童保护”统计还发现,在317起案例中有204起明确表述了作案场所,其中发生在学校(含培训机构、托管中心)的72起,占35.39%,儿童活动场所是性侵儿童案件高发场地。

 

网络游戏色情问题需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跟随政协到各地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尽管被曝光的性侵数量、立案数量很少,但熟人性侵甚至家庭成员的性侵频发;城市家庭虽然重视子女教育,但有些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职责,没有跟孩子互动,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要通过完整家庭观念的建立,通过父母对儿童的关心,来减少儿童被性侵的情况。”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表示,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的防性侵安全知识和意识还相当缺乏,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说,“我今年准备提一个关于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相关条款的建议。”在走访调研中,她发现网络安全已渗透到未成年人保护的各个角落,法律层面亟待对网络猥亵儿童问题立法。目前。最高法、最高检有一些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但方燕表示,这些还不够,比如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范围中,从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儿童的保护还存在缺失。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今年两会,他将联合其他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网络游戏立法的建议,因为网络游戏里面的暴力尤其是色情问题,与儿童遭受性侵和猥亵关系非常密切,影响面越来越大。性侵害不仅是针对女童,还有男童,各方面都要加强重视。

 

要全面规定强制报告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丽行公益慈善会发起人刘丽说,去年11月她收到一份“礼物”。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全面建立处理儿童性侵案件“一站式”询问的建议》有了具体进展。刘丽在建议中指出当前“一站式”询问机制发展不平衡、社会支持体系不充分等问题。最高检收到建议后,会同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办理,并向她作出答复。今年2月,最高检发布《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其中就提出推行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色情制品的制作与传播出现了新特点,网络使儿童色情制品的使用者、儿童性侵施害者产生了社群感与归属感。这些人通过网络交换他们的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交换儿童色情制品资源。从这个层面说,关注儿童网络性侵问题,需要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共同考虑。

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雪梅表示,治理儿童性侵问题,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需要全面规定强制报告制度,特别是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单位等有强制报告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