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悬浮引发学术标签化
——对“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反思
从2018年8月26日那句“知网是什么东西”,到2019年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决定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陈浥的博导资格。不到两周时间,翟天临从学霸明星、电影学博士,“沦落”为学术造假的负面典型。
其实,很多人并不否认翟天临的演技。但演技是演技,学术是学术,这不能成为其学术造假行为的借口,学术不端、博士培养不符合规范并不是娱乐事件,也和翟天临“人设崩塌”没有任何关系。整个事件关乎的是学术研究领域对规则的重视,以及社会大众对“博士”这个最高学位的认可。
2月14日,翟天临在致歉信中说,自己是“误入了歧途”“虚荣心和侥幸心让我迷失了自己”。这种说法从道德出发进行自我反思道歉也算恰当。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用来解释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学术造假是翟天临的问题,没有发现学术造假,没有发表“小论文”就能参加毕业答辩,那就是学校和导师的问题。论文查重,甚至一个本科生都能做到,为什么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高等院校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教授博导却发现不了?北影有规则,教授博导也有执行规则的能力,但在翟天临博士录取、培养、毕业过程中,学校和教授博导对其是否达到博士毕业标准却视而不见,规则并没有被执行,成了“悬浮”空文。
总体上讲,规则可以分为两类:程序性规则和实质性规则。前者如一些项目审批程序等,后者如获得博士学位的规则等。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具备各种实质性条件,包括修满最低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果没有达到相应标准,那么就无法获得相应资格。但在规则悬浮的情况下,很多实质性规则在实践中就转化成了程序性规则,只要走了程序,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也就是很多人批评的“程序做到位,内容无所谓”。
在“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中,他完完整整地走完了博士培养程序,但却缺少了程序背后更为重要的实质性内容,没有发表符合标准的学术论文,甚至不知道“知网是什么东西”。这与遵循实质性规则的“真博士”相比,翟天临走程序得来的博士学位太容易了。当“走程序”就能得到博士学位,那么学术就会演变为一种标签,就会有很多人热衷读博士学位,给自己“镀金”,贴上标签。
从这个角度看,规则悬浮、实质性规则转变为程序性规则,学术研究成了附庸风雅的标签,就不单纯是哪个“假博士”的责任。因此,板子不能只打在“假博士”身上,更应该打在教授博导及学校身上,甚至后者的责任比前者更大。当然,对实质性规则的遵守从来都不是“自发行为”,而是需要外部强制力量的介入。这种外部强制力量可以是上级监督部门。同时,这种外部强制力量也可以来自同行监督。学术问题本身就有很强的专业性,普通群众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实施监督,但学术研究者却非常清楚规范和标准。因此,建立同行监督制度,也是保证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