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认知度是知识产权维权的前提

  近期,中国贸促会研究机构在全国25个省市区对近4000家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开展营商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总体评价为4.25分,高于2016年的3.86分,企业认为近两年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独资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评价为4.3分,高于内资企业评价分值。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便令国人渐渐耳熟能详。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需要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只有大家都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才能重视知识产权继而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要。毋庸讳言,中国的知识产权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认知水平和维权意识,坚持不懈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建立知识产权基础教育推广体系,通过大众传媒、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推动更多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知识产权,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生产、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强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正如每年的3·15”能够强化人们的消费维权意识一样,重视每年的“4·26”,势必能够让人们有机会认真思考知识产权如何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正如打击假冒伪劣不能仅仅依赖“3·15”一样,保护知识产权也决不能仅仅依赖“4·26”。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高度发展的知识产权体系所要求的严苛的、无孔不入的全方位保护比较而言,开放知识产权领域,切实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和能力,鼓励自由竞争的策略更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一方面,充分承认知识产权的财产性与正当性,并予以有效保护。对于偷技术、偷设计、偷创意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及误导消费者的“山寨”行为,通过行政处罚予以打击,通过行政执法与民事诉讼体系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引导侵犯知识产权行业的低端生产者转变生产模式和经营思路,最终推动中国整个低端下游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并不仅限于财产性,还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本身所衍生的一些人文特性。不仅要让被不法行为侵犯的知识产权人获得合理的赔偿,还要让知识产权人获得足够的尊重,以鼓励权利人继续开发出新的知识,保证知识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起与时俱进、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