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差评遭威胁”应有处罚机制

    西安创业大学生小何在淘宝购物时与商家发生不快后投诉了商家,为自己引来麻烦。商家先是打电话、短信辱骂威胁,而后两名操着南方口音的男女找到小何公司所在地,上门要求撤销投诉。小何第一时间向淘宝客服反馈,淘宝回复称,劝诫商家,依规作出处罚。

  近年来,因消费者差评引起商家报复的事件屡屡上演。而现实中,面对商家的恶劣行为时,平台客服的应对较为迟滞,处罚力度难以令人满意。在报警时也会遭遇接警的高门槛,警方往往要求具备各种条件才介入,无法在第一时间遏制商家的非理性行为,甚或一再拖延而酿出悲剧。

  事实上,不仅网络购物差评会引发商家纠纷、威胁,在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领域,也上演着类似场景。而且,目前“刷好评”的行为非常泛滥,还有雇水军差评攻击竞争对手,令好评率的可信度大幅下降。种种现象说明,评价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堵上虚假评价漏洞,打击“职业差评师”,恢复好评率的真实性,让其发挥评估商品和服务的功能。同时,简化投诉流程,提高违规惩罚力度,确保消费投诉渠道畅通无阻,迫使商家将重心放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