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水资源污染的成因及保护对策
——以贵阳市“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为例
水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保护愈发重要,“两湖一库”是贵州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中两湖皆位于贵阳市重点推进城市化的贵安新区,但其也面临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问题。
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规划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坝区、西秀区等。红枫湖、百花湖均属于贵安新区。阿哈水库距市中心8公里,位于贵阳市南明河支流小车河上游,是以城市供水和防洪为主功能的中型人工水库。红枫湖,曾是贵阳市的一个旅游景点,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大,现在周边看不到废弃物等垃圾,且水清澈。百花湖,时常可以看到不少岛屿周边有塑料瓶等废弃物污染,且多处有小吃摊、焚烧的垃圾,周边污染情况较严重。阿哈水库是距市中心较近的贵阳市水源地,生活废水和垃圾未排入库区,水源保护较好。下面,笔者以“两湖一库”水资源现状为例,对水资源环境污染的原因、保护对策等试着进行分析。
水资源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首先是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透过“两湖一库”中水资源环境污染现象可以看出,在法律、法规和条例框架下,如何落实公众参与是立法和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公众参与作了相应规定,但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具体措施,这直接导致公众不能通过参与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都属于原则性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当地居民认为“湖区内不应该有宾馆和房地产”,但执行权在政府,限期撤除难以实施。此外,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的许多诸多义务性规定,没有明确相应法律责任,从而使其执行失去了部分强制力。公众看得见而管不着,法律和规章没有赋予公众参与和监督权利。
其次,是法律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权利难以保障。笔者深入农家调查发现,水域周边(居住在岛上)居民认为,他们在目前暂时不能搬出湖中岛屿的情况下,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如何处置,是一个需要法律、执行力、规划、技术等多学科结合解决的现实问题;游客在湖中垂钓、烧烤、乱扔垃圾等现象,则与缺乏有效监管等有关。水域周边农户认为,虽然他们看到家门口有人钓鱼、污染水面,但想管不但得罪人,还没有什么好处。再说,政府又没有给予他们相关权利。这表明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尚难以有效调动公众参与水资源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执法手段相对单一,大多是一些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和处罚,至于奖励,只是一些简单的规定,没有明确奖励的内容和方式,没有重视经济激励手段在环境法中的重要作用。现有执法手段,对单位等相对有效,对法律意识淡漠的游客则难以有效执行。相对企业而言,游人违法成本较低,且管理难度和执法难度更大。
再次,普法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意识有待提高。《水污染防治法》颁布并实施以来,由于媒体宣传以及各地对水资源污染管理状况不同,公众对水污染防治意识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宣传力度更小,经济发展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与居民环境利益为代价。这与普法教育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立法中存在的缺陷,明确法律责任,赋予公众参与明确的法律地位,让公众参与真正有法可依。建议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第10条内容,把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奖惩等细化到能够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明确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水域周边的村民和居民,让他们真正承担保护水环境的责任。这样,在法律的授权下,当地居民既解决了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又提高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其次,要强化执法力度,完善公众参与。要切实加强水环境的保护,杜绝破坏水资源环境的行为,尤其已出现的违法行为,比如对百花湖的违法建筑、旅游宾馆、野炊、休闲娱乐等场所,严格执法,限期拆除。对于暂时不能搬离的湖中岛上居民,应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完善生活用水、生活垃圾等管理和处理。同时,创新监督体制,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多平台监督方式,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再次,要明确目标责任制,让公众看得见又管得着。建议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公众知情权。完善法律条款,让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同时告知其保护水环境义务;让公众有权依法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活动;国家依法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发挥公众在环境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让公众从源头上真正参与环境保护。
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在完善立法、加强普法的同时,各部门或者单位组织应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水污染防治法》,提高广大民众水资源保护意识,强化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民众水资源保护防治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信息平台和技术,如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推送水资源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让群众切实了解污染之害,普遍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