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共治共享社会治理

——以西安市新城区平安建设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把政法综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平安稳定,注重顶层设计、联动融合、民主法治、科技创新等,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了平安建设“四梁八柱”、治安防控“天罗地网”等,连续6年被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区”,2014年、2016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区”。

  首先,注重顶层设计,筑牢了平安建设“四梁八柱”。通过谋全局,逐级建成了综治维稳中心,架起了平安“主体框架”,出台了《深化大平安建设的意见》等4个框架性文件规定,夯实“社会政治稳定保障工程”等8大平安工程根基,构建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大平安格局。

  在开放、共治、共享理念下,打造平安“共同体”,建立了新型城区“三互”治理机制。即出台《社区联谊制度》,建立了“互联”机制;通过每月召开联席会,建立了“互动”机制;每年与驻地单位签订《平安责任书》,倡导“平安公约”,统筹协调社区治理,形成了“互管”机制。同时,打造“心诚”平安志愿者品牌,各社区成立了8支共80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畅通“大众点评”互动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今年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万余件。

  其次,注重联动融合,构建了治安防控“天罗地网”。通过定期召开平安形势研判会,落实了领导包案、接访约访机制,构建了联合“指挥作战”体系;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按照相应等级现场指挥,妥善处置聚集活动。加强“三防”建设,在辖区35家省市级重点单位、235家区级治安保卫单位设立了警务工作室;依托建立的117个人民调解组织,对信访等突出问题,进行网格排查,构建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同时,重视评查重点案件,引导化解矛盾纠纷及积压案件,今年完成23项司改任务。利用“时代楷模”汪勇等先进典型,拓展“以案说法故事会”“法治课堂”,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普法服务工作。把扫黄打非、清网行动作为净化社会环境的“清新剂”,把铲除毒瘤顽疾作为降低发案的“消毒剂”,把有效管控重点人群作为消除不安定因素的“融合剂”,破获了多个大要案件,救助帮扶了各类特殊人群。

  另外,注重科技创新,启动了共享平安“预警机”。在平安建设工作中,西安市新城区以科技引领为支撑,强化治安管控“固点”“治域”“守面”,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了应急指挥中心,投资700余万元建成了刑事科学技术中心,完成了54个老旧小区技防改造,启动“探头站岗”“无人机巡察”等。

(作者单位:西安市新城区综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