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公安部门与网约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守护出行安全
12月12日,在“责任·合作·安全 警企合作战略年会”上,多个公安部门包括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及全国5个省公安厅、8个城市公安局与互联网出行公司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就互联网出行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合作。
据了解,滴滴出行目前是全国首家与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的互联网出行企业,此举标志着警方与互联网出行公司之前的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乘客和车主的安全守护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公安部门与滴滴公司联手对乘客和车主的出行严格把关,把科技保障安全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将为行业安全的全面升级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李江平、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和安徽、河南、海南、广西、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公安机关负责人出席了年会及签约仪式。
警企合作 共同提升出行安全标准
据悉,根据合作协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与滴滴公司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将按照公安部有关规定协助滴滴对注册车主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有危害人身安全的刑事犯罪记录人员或存在安全隐患人员进入平台。
另一方面,双方就打击、防范依托互联网实施新型刑事犯罪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共同探讨研究“互联网+”警务、“大数据”警务模式,在刑事犯罪治理、公安信息化建设、警务信息化人才培养、网络安全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与滴滴公司的合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将按照公安部有关规定协助滴滴开展网络预约出租车及从业驾驶人准入核查;第二,双方共同开展网约车大数据分析研判;第三,双方在城市智慧交通管理领域展开技术合作,建立信号控制系统与出行大数据平台数据交互共享机制,提升全国信号控制系统区域交通均衡优化功能。
此外,在会议现场,安徽、河南、海南、广西、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公安机关与滴滴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打击、防范依托互联网实施新型刑事犯罪的合作机制。加上此前已经合作的四川、吉林、上海等10个省市的公安机关,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的省市公安机关总数达到了23家。
合作达成后,网约车公司将对注册车辆和人员的准入审核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对平台内刑事犯罪形成更有力的震慑。
深入融合交流 提高安全服务质量
“非常高兴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警企合作,更好地为民服务、保民平安,实现美好出行,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表示。
此外,孙劲峰表示,未来警方与互联网出行公司包括滴滴在内的合作还将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将进行更进一步的融合。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李江平表示,战略合作的达成,能够对规范网约车安全服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江平认为,大数据、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已成为时代潮流,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紧紧抓住大数据、互联网给交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业合作,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和提升管理效能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透露,从2016年至今,滴滴持续推动出行行业安全生态建设,专门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陆续上线三证验真、人像认证、号码保护、分享行程、紧急求助、驾驶行为监测系统(滴滴护航)等安全措施,持续加强对司机乘客的安全教育,并与国家多个有关部门展开合作。
得益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对司机安全画像,对风险订单硬性排除,对司机精准培训管控,安全教育全量触达等方式,滴滴安全管理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交通安全方面,据统计,滴滴每百万单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每亿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021、0.28,今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平台交通事故率同比降低21%,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人身安全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滴滴出行可以记录每笔订单的详细出行信息,确保全程可追溯。
目前,公安机关对滴滴平台内重大刑事案件保持了100%破案率,平均破案时间为72小时,最短不到4小时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对不法分子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