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地方法治蓝皮书》在京发布
本报讯(记者李张光) 2017年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2017年《地方法治蓝皮书》。
《地方法治蓝皮书》对各地法治建设成效,各地立法、执法、司法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地方法治蓝皮书》指出,2017年中国各地法治建设与深化改革一体推进,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突出因地制宜相结合,在依法执政、人大建设、法治政府、司法改革、法治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效。本着“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地方法治的推进,应加强地方人大立法引领,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并纵深推进政务公开,推动法治社会迈向深入,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并保护好各方合法权益。
《地方法治蓝皮书》提到,各地在法治推进方面取得全面成效,新发展层出不穷,积累起丰富经验。与此同时,面对经济社会新常态与互联网+的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法治仍大有应为,大有可为。从全国范围看,地方法治的纵深发展尤需注重统筹好党的领导与地方法治推进,强化人大立法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兼顾好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法治全面推进与各地因地制宜,依托公开透明提升治理效能。
《地方法治蓝皮书》认为,地方各级党委根据中央部署,强化法治思维,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党委决策机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地方落地提供坚强支撑。在法治思维方面,地方需要注重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使得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秉承合法性思维,在执政时贯彻公平正义思维,在推动工作时体现权力制约思维,在决断时遵循程序思维,将法治作为处理各种事务的重要价值遵循。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委的工作体制机制,基层党委的依法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在健全党委决策机制方面,需要地方党委完善党建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决策。
《地方法治蓝皮书》指出,公开标准不够明确、办事指南不够清楚准确、公开缺乏常态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民政信息公开的瓶颈所在。因此信息公开应当一直处于“进行时”。在具体举措上,应当进一步提升民政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细化公开标准,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做好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与民政业务规定的衔接;增强责任意识,以公开为常态再造政府工作全流程。转变以自我为本位的公开理念,树立服务群众意识,走向需求导向,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及时、更有效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提升公开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