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毒品犯罪治理”中法国际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记者从近日在北京门头沟人民检察院召开的“合成毒品犯罪治理”中法国际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冰毒、冰毒片剂、K粉、摇头丸等合成毒品滥用现象非常突出。在司法机关侦办的涉毒案件中,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毒品占比逐年下降,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逐年上升。

  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张黎介绍,近年来我国毒品滥用问题发生新变化,吸食海洛因等传统阿片类毒品人数逐年下降,吸食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人员增长迅速。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年度中国禁毒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中,吸食合成毒品人员比例增至49.4%,首次超过吸食阿片类毒品人员比例(49.3%)。截至2016年底,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已占到全国现有吸毒人员总数的60.5%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小芹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吸食冰毒等合成毒品泛滥人群增幅明显,占比超过60%,北京市近年来已进入毒品治理集中攻坚区。2015年至今,北京市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涉毒犯罪案件批捕率约为83%,起诉率约为94%,批捕率和提起公诉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刑事犯罪案件。

  据了解,2016年至今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依法批准逮捕涉嫌毒品犯罪139097件,涉及168089人,共起诉157570件,涉及192361人,有力打击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还对北京等12个城市的23起互联网涉毒犯罪案件予以挂牌督办。

  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长杨淑雅认为,合成毒品犯罪在我国呈现出“三代”毒品交织的复杂形势,可概括为“传统毒品留尾、合成毒品猖獗、新精神活性物质露头”,即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基数大、治理难、危害重,以冰毒、氯胺酮为主的合成毒品已呈泛滥势头,而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也开始凸显,就我国而言合成毒品的危害远大于传统毒品的危害。

  杨淑雅总结称,我国合成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犯罪主体文化程度较低,具有前科和吸毒史的占比较大;二是多数“以贩养吸”,吸毒人员呈现低龄化;三是女性合成毒品犯罪现象突出。在合成毒品犯罪案件中,女性涉毒犯罪比例远高于其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