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法院举办少年法庭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11月23日,北京市海淀法院举办“‘小’法·大爱——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活动中播放了专题纪实片《希望之路》,回顾了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探索和创新中走过的30年风雨兼程。为进一步总结、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及成效,海淀法院发布在少年司法工作中具有开创性的十大经典案例,包括首例救助未成年被害人、首例适用禁止令、首例心理专家介入刑事诉讼、首例跟踪帮教等。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与海淀法院副院长劳东燕共同为“中国刑诉法学会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揭牌,海淀法院成为该委员会在法院系统设置的首家研究基地。同时,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签署了“缔结友好审判庭”协议,这也是少年法庭在全国法院的首次异地合作,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年审判能力,加强少年司法审判实务的协作和交流,促进两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焦慧强表示,30年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始终把“儿童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准则,坚持“寓教于审”,创设U形法台、缓刑接待日、帮教考察法官、判后司法救助、信息限制公开等制度,探索出“在帮教中司法”的少年审判“海淀模式”。少年法庭坚持对缓刑未成年犯进行跟踪帮教,连续13年举行法院开放日活动,连续30年回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帮助失足少年重树回归社会的信心,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