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面向群众》为时代英雄树碑立传
近日,电影《面向群众》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片再现了先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建设电力提灌工程创业历程。研讨会现场,专家们认为,重大的主题更需要艺术的转换和艺术表达,这部影片真实、鲜活、生动地反映了那段历史,塑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高级干部的形象,再现了当年鱼水一般的干群关系,在当前现实社会背景下很有意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省西部气候干旱,老百姓生活贫苦,甘肃省政府自筹资金建设电力提灌工程。年逾57岁、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李培福,立下“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军令状,踏上荒原,走遍景泰川,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终于建成了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昔日荒漠变成了良田,10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这项工程成为甘肃、内蒙古两省区市县人民的救命工程、生态工程、翻身工程、富民工程,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中华之最”,毛泽东曾亲笔为李培福题写“面向群众”。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银幕是世俗品格过多,英雄品格过少。”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知名编剧赵葆华认为,写英模题材应该对生活有新发现,对艺术有新表达,不要满足英模题材本身,而使主流题材、主旋律题材、英模题材公信力下降。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梳理近十年来的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些经验和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和阐释。饶曙光认为,现在很多英模片确实是摆脱了概念化、模式化、公式化,但是如何进一步与观众形成更有效的互动,如何找到更多的手段来赢得观众情感上的互动,还有很多创作课题和美学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那个年代有一批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的英雄,我们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发现他们的故事,发现他们的素材,用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英雄的故事不会被人们遗忘,这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电影应该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饶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