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宽进”还需“严管”

  《深圳市诊所设置标准(试行)》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诊所,深圳在全国率先“尝螃蟹”,在诊所设置上放宽“人、财、物”标准,非医生也可以办诊所,并突破目前诊所只允许设一个诊疗项目的规定。

  不是医生也可以申办诊所,是一种理性回归。过去,相关规定要求“诊所只能由执业5年以上的医师举办”,其实是不必要的门槛条件,大大限制了社会办医。一些社会力量有意创办诊所,却苦于没有资格;一些医生医术好却未必懂管理,对于办诊所也是望而却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透露,现在民营医院的数量占比超过了57%。深圳放宽诊所限制会具有示范效应,社会办医的数量和规模还将进一步提升。不过,社会办医“宽进”还需“严管”。有关部门必须对诊所设置标准放宽后诊所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有充分的研判,依法加强诊所的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和规范诊所合法行医,强化医疗机构主体责任。一方面,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对于聘请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员行医的诊所依法取缔,并限制负责人终身禁入医疗行业。另一方面,加强对诊所的动态监管,根据医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指导市民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