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黑名单”有助廓清行业乱象

  “双11”前后,国家发改委将发布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11”预警报告》和《“双11”网络促销活动期间消费信用评估报告》。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反炒信”联盟成员企业开展“反炒信、树诚信”活动,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双11”活动期间各主要电商平台的相关承诺兑现情况进行数据跟踪与测评分析,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在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与服务、产品价格、物流服务等各环节开展信用监测,完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记录。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已蔚然大观,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市场边界不断拓展,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一片繁荣。但因技术领先法律,监管滞后,市场乱象亦随之涌现。部分商家和不法分子肆意妄为,假货泛滥成灾、刷单炒作、网络欺诈横行、个人信息泄露等,危及到行业健康发展,埋下信息安全隐患。

  电子商务法草案明确电商经营者不得以虚假宣传、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电商平台应承担侵权假冒的责任等,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约束。而除了法律之外,信用机制亦是一项有效的约束措施,对电商企业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制定信用评分规则,开展信用监测,从而及时甄别不良商家,列入“电子商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查询服务,可以起到警示效应,帮助消费者识别不良商家。

  同时,“电子商务黑名单”的实施,对市场参与者来讲,是一项强有力的约束措施。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信用社会,信用在各领域得到积极的推动和实施,打击失信者、奖励诚信者成为社会共识,诚信通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