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打击网络新型犯罪指引方向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围绕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主题发布第九批指导性案例,旨在向社会进行以案释法,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时代加之移动支付的跨越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出于利益驱使、个人欲望等动机,一些不法之徒纷纷瞄上了这一新领域,无论是将网络作为犯罪工具,还是将网络、服务器作为攻击对象,这些犯罪都给传统的侦查带来了多重挑战:
其一,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急速性、数据海量的特征,让寻找、锁定犯罪嫌疑人,获取、固定电子证据,界定犯罪后果、核定直接及间接损失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要形成充分、法定的证据链条可谓难上加难。
其二,法律的稳定性决定它不可避免的具有滞后性,而这种滞后性在互联网飞跃发展,移动支付便捷、财产虚拟化、转移急速化的时代下对比更加明显。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犯罪形态要进行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准确界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三,法律的边界性、规则的有限性,在互联网无限可能性面前难以起到传统语境下的行为预判功能,这正如犯罪预防工作者无法列举所有网络行为的可能性一样,难免导致国民行为预测可能性降低,网络犯罪预防的难度不免加大。
面对相关问题,高检院制定的指导性案例起到了应对作用:第一,它通过对常见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犯罪案例进行解析,提炼出了可行的法律适用规则,有利于指导检察人员提高法律适用能力,准确打击此类新型犯罪;第二,指导案例像轻骑兵一般,提高了法律适用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滞后的短板,为之后的法律修订奠定了司法基础;第三,通过案例解析,能够对犯罪侦查提供指引,进而明确侦查方向,提高侦查部门的取证能力;第四,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公众能够对类似犯罪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违法可能性的认知,有助于做好相关领域的犯罪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