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苦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常态
寒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10月13日到10月17日,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导致大量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哪里都需要人陪,依赖性很强。为了让孩子“吃苦”,近年来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都想了不少办法。笔者以为,“吃苦教育”更应融入生活常态中去。
自古而今,国内国外,种种把“吃苦”融入孩子生活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让孩子接受几天“吃苦教育”只是短暂的,而日常生活却是长期的,如何让孩子在家里学会“吃苦”,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吃苦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让孩子在家中、在学校都能找到“吃苦”的机会,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如是,吃苦教育才会因有广泛的认同而不断发展,孩子才会因有吃苦教育的滋养而谱写辉煌人生。
近日,有北大师生在微信公众号上提出了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等保持校园生物多样性措施的构想,相关文章引发部分北大网友的热议。北大校方表示,学校已经了解到部分师生的提议,目前针对包括“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提议进行论证。(10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谢晓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我们需要做好“加减法”,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来说是在做减法,而因势而导、因利而设的校园自然小保护区则是在做加法,在这一加一减之中,我们的城市生态才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日前,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近年来,贵州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同时,也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基层事业单位放宽政策引人才,对卫生护理专业、幼儿师范专业、水利专业技术岗位人才放宽至中专学历。(10月16日《贵阳晚报》)
@沈道远:降低基层事业单位招录人才的学历要求,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基层事业单位的报考人数,为基层招录一批专业人才,以解基层专业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但是,这却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基层专业人才的待遇不提高,恐怕即便是人才“招进来”了,也最终会落得“留不住”的结果。
某中年女士因为胃部反酸肚子胀气苦不堪言,去过多家医院吃过多种肠胃药都无济于事。近日,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求助吴杰主任,专家不开胃药,而是给她开出旅游几天的“处方”。据统计,吴杰主任每年都要开出近一千个“旅游处方”。(10月17日《武汉晚报》)
@江德斌:“旅游处方”跟各地曝光的“小药方”类似,彰显出医生的高尚医德。其乃是秉持仁心仁术精神,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并非只顾冲业绩、赚钱。对于患者而言,除了常规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之外,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慰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医护人员不应忽视患者的心理,应与患者多些交流,更多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帮助和安慰患者。
两杯特殊的热饮,给两个特殊的人。给交警叔叔一杯,给送外卖的小哥一杯,近日,长沙一份特殊的热饮外卖订单爆红网络,市民的心意,才是寒风中最温暖的大衣。(10月18日中新网)
@许强: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钢铁水泥铸就的繁华,更需要充满爱的人性光辉。那些在我们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和拼搏的人,应该被理解、被认同,他们付出的爱,也应该得到温情回应。我们不知道他是谁,却知道他们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