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西城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讯(□西法宣)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围绕“文化兴区”战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统筹、抓品牌、抓重点、抓特色,创新推动法治宣传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特色模式,为推进法治西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
西城区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来抓,列入“六五”“七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工作重要内容,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六五”普法中期、末期对各成员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对法治文化建设考核也有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提高法治文化影响力。“六五”普法启动之年,西城区面向全国开展征集西城区普法标识活动,最终选定“飞鸟追日”的设计作品,寓意翱翔的和平鸽将法治精神传遍大地。全区已经连续5届举办了“12·4”法治文化节,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电影进社区、法治宣传书画摄影展、“法在身边”征文、市民普法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西城区法院的“巡回法官进社区”、团区委的“课间八分钟”、区检察院的“西检杯”、区统计局的“诚信统计”、广外街道“阳光调解”等成为西城区著名普法品牌。涌现出赵海、柳清、李小波、刘跃新等一批金牌普法人物。5年来,全区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786场次,法律讲座35030场,法治文艺演出9035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和宣传品200余万份。
提高法治文化吸引力。全区形成“一网、一博、一节目,一刊、一栏、一橱窗,一园、一校、一图书角”普法阵地格局。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在广外红居街社区和牛街西里社区创建市级、区级法治文化示范社区;投资260万元,将官园普法公园建设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在大栅栏街道建设西城区法治文化苑;在牛街军休所建立区市民学法中心等。官园普法公园、牛街西里二社区和新街口西四北三条社区荣获北京市法治文化示范点称号。
提高法治文化渗透力。2013年12月,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开通普法微信。在首届宪法日,该区和正义网合作举办了现场法律微访谈活动。利用微电影普法,拍摄了《夜半牌声》《青春的选择》等10余部普法微电影,刻成光盘发放至各社区播放,受到群众欢迎。普法微电影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三等奖,在全市首届微视频展映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和组织奖。
下一步工作对策和设想
法治宣传工作者不再单纯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和中介人,更应当成为公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方法的指导者和法律文化的传播者,要为落实区域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丰富、扩大法治文化建设形式和覆盖面。以西城区法治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实践活动。探索“以案释法”工作新模式,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树立“遵纪守法从我做起”的意识。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共建关系,加强法治文化高层人才的使用。加强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法治文化人才和群众文艺团队的培养和扶持,繁荣全区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媒体普法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西城区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的作用,加强与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区文化委等单位的合作,形成立体化法治宣传教育传播体系。探索开展普法网络集群建设,将特色普法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合力。深化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充分发挥晨夕法律服务中心等社会力量作用,借助《今日头条》等有影响力的媒介,加大普法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的传播力度,策划开展系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效果好的新媒体宣传活动。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应用和创新法治文化的媒介与载体,需要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内容,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传播、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喜闻乐见,达到广泛宣传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