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很多工作是隐性的

  近日,西安市政府全面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全市小学生一、二、三年级提供延时服务,以缓解家长接孩子难问题。该消息公布后获得了诸多家长的好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上班时间”问题的争议。

  西安“弹性离校”制度规定了学生弹性离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800”,且地方财政每生每年补贴300元,用于“弹性离校”工作相关人员补助、水电费支出等。因此,不少人质疑,下午6点本来就是正常下班时间,何来再给教师发放补贴一说?而且教师原本就可以带薪休寒暑假。另外,如今,在教育部“减负”严令下,中小学学生放学时间已经提前,教师上班时间及工作压力已随之减少。

  但有的中小学教师则认为,教师工作时长不仅包括每周上课时间,还包括每一课堂背后的教案、课件、批改学生作业、家访等。

  

中小学老师白天工作9个小时

  真相究竟如何?大家不妨先看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新翠,对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

  李新翠通过对2229名中小学教师实地问卷调查、近30名教师访谈,于2016年得出的调研结果: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超负荷,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且工作构成与分配不合理、工作任务重且非教学工作过多两大方面。

  首先,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过长。李新翠从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用于工作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三个方面对教师工作时间进行考察发现,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2.54小时,包括工作日工作时间44.11小时、工作日晚上工作时间4.84小时以及周末工作时间3.59小时。

  其次,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重且非教学工作过多。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任教班级为2个,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平均为49人,因此每位教师平均服务近100名学生。问卷调查开放题显示,开会、笔记、检查、填表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极高,99%的教师都提到了含这些内容的非教学工作。

  另据20169月某网约车平台大数据调查分析显示,中小学老师上班高峰主要集中在早7点至早8点之间,比普通上班群体出行集中时间提前1个小时左右;而下班高峰多集中在下午5点至下午6点,与普通上班族下班高峰时段相重合。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小学老师白天工作长达9个小时。

对教师职业不了解而产生误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有人就问:“老师,您的课堂太有感染力了,你花了多久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老师回答:“每一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但现场准备,却只花了15分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亦如此。对于每一位尽责用心的老师而言,每一堂课背后已经穷尽了他们的毕生所学。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最殚精竭虑的事儿,就是要用短短的45分钟,教化别人长长的一生,一分一秒皆要苦心熬制,其繁复精细,不亚于烹一道名菜“佛跳墙”。

  更何况,除繁重的教学任务外,我国中小学教师还要承担不少非课堂教学工作,如教研、开会、批改作业、撰写各种业务学习、读书笔记等。此外,班级纪律管理,早晨组织学生晨练,晚上领学生打扫卫生,自习课辅导差生等,都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目前许多人认为,将教师每年比普通工作者多出许多休息时间、多领1个月工资等视作教师职业特种“隐性福利”,是因对教师职业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实际上,由于绩效工资中很大一部分为课时工资,因此教师在不代课的假期中,实际收入要比上课时工资少很多。比如:有些老师寒暑假的实际收入为上课时的60%,而有些老师则只拿平均工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每年寒暑假期,真正留给教师的休息时间更有限。比如,100%覆盖新生的家访,带班参加夏令营和公益活动等。

  综合分析可见,教师的很多工作是隐形的,很难进行量化。在现实的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任务,回应学生、领导、同事及学生家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参加与教学无关的会议、填写相关材料和报表、撰写各类学习笔记等。因此,这些辅助性、非教学类工作往往成了教师的“隐性工作时间”。但它们不容易被公众们感知和发现,常常被忽略,由此造成了中小学教师“干活少”“拿钱多”的假象。

 (作者系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