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帮、三管、六沟通”
北京市十三陵司法所多举措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张某给十三陵司法所送了一封大红色的感谢信,感谢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的帮助,他在信中写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
张某原是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社区服刑人员,从监狱出来时已经50多岁了,家中无儿无女又无住处,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考虑到张某的特殊情况,十三陵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积极帮他联系协调民政、社保、村委会等相关部门,为他办理了低保,安置了住处。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又发现张某因病住院,考虑到他刚刚回归社会,经济收入不高,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司法所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其申请了困难补贴,并垫付了住院费用。除此之外,在一年一度的“矫正帮教春风行”活动中,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还为张某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我们会给予他们精神、物质、思想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促进他们积极进行自我改造,重新步入正轨。”十三陵司法所所长陈刚介绍,十三陵镇社区近5年内实现了所管“两类”人员无脱管、无漏管、无影响事件、无重新犯罪的“四无”目标。他说,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归功于所里总结出的“二帮、三管、六沟通”工作模式。
“二帮三管”
陈刚介绍,“二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帮扶。一是帮助协调办理低保和临时救助。对生活有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努力协调民政、社保、村(社区)等部门,帮助他们解决低保问题,或采取临时救助,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接受社区矫正,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二是帮助介绍工作。对找工作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民政、社保职介等机构协调,最大程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并通过劳动得到更好的改造。
“三管”是以司法所为主体,公安派出所与村(社区)三方共同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形成三方管理的网络,互通信息,实现对矫正对象层层有人监管、有人教育,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我们对社区服刑人员每年开展春风行送温暖活动,近5年来共走访社区矫正、刑满释放困难人员29人,投入资金3万余元,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困难。”陈刚说。
“六沟通”
“六沟通”里首先就是接收时的沟通。陈刚说,这是第一次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沟通,非常重要,“通过沟通我们要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犯罪时和当前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所犯罪行的认识,悔罪态度以及对社区矫正的认识,同时要让他们了解社区矫正的内容和性质、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等,同时要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消除和缓解矫正对象的对立情绪,从而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其次是遇国际、国内有特殊形势、特殊活动时的沟通。通过特殊时期的沟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教育,更好地遵纪守法,确保社会的稳定。
三是有思想波动时的沟通。“社区服刑人员思想产生波动,我们要通过沟通及时了解他们思想波动的原因,分析波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通过沟通使其思想稳定下来,帮助其解决思想根源问题,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陈刚说。
四是给予奖励或惩罚时的沟通。这两种情况的沟通,前者要加大鼓励,使其更加积极向上,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后者则要让其明确受罚原因,并认识到应该怎样接受教训,改过自新。
五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沟通。当社区服刑人员遇到实际困难或问题时,要及时了解情况,并通过沟通使其平静下来,同时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与有关方面协调,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使其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接受矫正。
六是期满解除矫正时的沟通。解除矫正是矫正对象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怎样使他们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是关键。“我们要通过与其沟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足够的信心,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陈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