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标准存在的问题
重复率检测标准已成为各高校杜绝毕业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各高校通常预先设置一个重复率的范围,超过重复率的边界就要修改,否则毕业论文就不能通过。但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这与重复率检测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已显现出诸多弊端有关。
法律规定不明确
各高校有依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定的权力。但该办法未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重复率作为指标,且必须低于一定重复比率。各高校确定的重复比率也不完全相同,比如:辽宁师范大学检测毕业论文(设计)的文字复制比例在30%以内(包含等于30%)视为合格,武汉大学将文字复制比在20%以内(包含等于20%)视为合格。与学术不端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使用重复率检测标准。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学生“合理使用”需要符合下列条件:(1)合理使用人不特定(2)被合理使用的客体已为发表作品(3)合理使用必须有法律依据(4)合理使用目的是非营利性的(5)合理使用者使用他人的版权作品,既不必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6)合理使用他人的版权作品时,使用者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重复率检测完全限制了学生合理使用的范围。
机器检测缺陷明显
一些学生为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想尽办法钻空降低论文重复率。目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比较流行的有:中国知网数据库检测系统、万方数据库检测系统等,但机器检测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数据库数据的有限性。网络文献数量庞杂,很难收录完整。很多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是各大期刊网争夺的主要资源,而期刊网希望这些期刊对其唯一授权入库。这导致有些检测系统不能收录齐全全国的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
其次,数据库存在失效性欠缺。为确保论文能够及时发表,很多作者喜欢一稿多投,如果被抄袭的文献没有及时公开发表却在“准出版公开”状态,及时刊登的而没有及时被数据库检测系统收录,抄袭往往就不能被检测系统检测发现。
第三,数据库的语言限制。目前数据库主要针对中文,如果一些作者抄袭外文文献,将其翻译成中文就很难被发现。
第四,数据库的“智力”限制。检测的指标主要是文字复制比,而不能检测图片、图表等,且中文博大精深,改变句式结构,调整语序,换一种方式描述就可能降低重复率。目前减低重复率的机构数不胜数,修改后的论文即使重复率再低,没有独创性、语义不通顺依旧不是一篇好文章。
中文对同一含义的表达有很大相似性,自己的表达与他人有相似是很常见的现象。为了达到所谓的重复率标准还要强行将自己的思想加以修改,这完全偏离了用重复率检测的初衷。其次,以法学专业的论文为例,论文很难避免罗列法条,但这难免会提高复制比率。可是,连法条都不能添加,法学论文还是法学论文吗?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让人钻空子,却又在认真写论文的人面前设置了障碍,显然不合理。
间接打消阅读积极性
根据“我要调查网”2016年的调查报告,66.43%的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畅销小说,52.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远远不够,这凸显积极阅读名著学生的稀缺。而重复率检测的标准限制了学生引用的比率,对于经常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论文中合理引用名著、学术专著是学生的权利,可以拓展论文的深度,代替自己浅显的语句。博览群书的学生,学不能致用,这会极大打击其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