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我很庆幸此生的职业是教师
人物档案:
肖冬梅,湖南洞口县人。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等。
当年少的肖冬梅迈过了350公里长的雪峰山脉,趟出了653公里远的资江之水外出求学时,她就明白了“开阔视野”的意义。多年后,成为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掌舵人,肖冬梅也依然将“开阔视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因为和法学结缘,管理学出身的肖冬梅离开了湖南洞口的大山,在湘潭大学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此后,北上求学、出国访学,回母校任教,她一直致力于开拓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视野”。
2017年3月7日下午,肖冬梅接受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任命。那一刻,陶行知先生“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话又在脑中回响,肖冬梅再次告诉自己:“我很庆幸此生的职业是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学和人生体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引领“湖湘法学”发展
作为一个执着向学的人,能在湘潭大学求学并任教,肖冬梅深感幸运。湘潭大学法学院被誉为引领“湖湘法学”砥砺前行的“领头雁”,34年来,在几代湘大法律人的努力下,创造了湖南法学的多个“第一”。
“1983年我们在湖南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开创了湖南法学本科教育的先河。”肖冬梅说,1993年,湘潭大学法学院获批诉讼法学硕士点,填补了湖南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空白;2003年,获批诉讼法学博士点,改写了法学湘军“无博点”的历史;2011年,又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湘潭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批了湖南省第一个法学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
创造了湖南法学的诸多“第一”,肖冬梅认为,这得益于湘潭大学法学院老师和学生“吃得苦,霸得蛮”“先生能安心教,学生可静心学”。
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创办的湘潭大学,一直秉承创新、发展两大传统。湘潭大学法学院也秉承这一理念在诉讼法和法律史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通过凝练特色打造了知识产权、调解、体育法、非洲法几个特色研究方向,并以法学院为依托,于2008年成立了湖南省首家知识产权学院。2016年,校友谭曼捐资1亿人民币成立了湘潭大学信用风险管理学院,在法学专才的培养基础上,探索特色办学,回应行业和产业急需。
9年来,知识产权学院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高度契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之路,在全国600余所法学院系中异军突起,被媒体誉为“湘大模式”。
2015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专程调研“湘大模式”,认为“湘潭大学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有许多新突破和新特色,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很好的设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定从各方面全力支持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专门行文将“湘大模式”报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抄送文化部、科技部等工作组。
教科研“知行合一”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湘潭大学法学院在教学活动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校法学院不仅聘请经验丰富的法检等实务部门精英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施行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内导师加院外实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制”,还与实务部门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实战平台。据了解,湘潭大学法学院先后与湖南省高院、检察院、司法厅和知识产权局合作搭建了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派出师生团队入驻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服务于法治园区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湘潭大学法学院的多项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多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努力和创新,也让院长肖冬梅记忆深刻。
该院胡军辉教授推出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让真实案例、学生模拟演练、教师演示和课后总结的四个核心要素,取代了以往教师教学“一部教材、一个PPT、一张嘴巴”,学生学习“带上两只耳朵和一支笔”的教学模式。
法官出身的刘方勇老师等人,研发了“项目调研+实习模式”,从2015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这一模式,200余名学生带着项目调研任务到全国20余个法院实习,既增长见识,又提高了能力。
欧爱民教授首创的“当事人主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案件当事人身份或代理人的身份,启动案件研讨,以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做法,在湖湘法学刮起旋风,受法律界推崇。
肖冬梅说,“源于欧爱民教授和学生们的一次‘挑刺’行为。”10年前的愚人节,湖南省公安厅、交通厅联合施行了《湖南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公民申领驾照只能通过驾校报考,必须参加驾校培训”的规定,引起了欧爱民老师的注意。
此后,2008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欧爱民让这群未来的法律人给上述《暂行规定》“挑刺”。师生就“驾考合一”模式违法性和“我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制度”进行探讨。
几经论证,2008年12月7日,欧爱民与14名学生向湖南省法制办书面提出了对《暂行规定》的审查申请,请求撤销这一规范性文件。
2009年4月14日,湖南省法制办正式复函:驾考合一制度违背了上位法,省法制办已向省公安厅、省交通厅发出停止执行《暂行规定》的函文。
这是《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施行以来,“遭遇”公民质疑 “红头文件”第一案。此后,欧爱民和他的学生多次致力于公益维权,助推政府相关部门废除了一系列不合理制度。
长于实践的湘潭大学法学人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法律教学科研应该知行合一。欧爱民表示:“作为法律人,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国情,关注民生,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有益的工作。当事人主义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推出的。”
恪守底线 与良知同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不可否认,包括湘潭大学法学院在内,中国法学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法学专业扩招导致师资不足,法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状态下的师资良莠不齐与不合理流动,中国社会整体浮躁氛围下的法科学生努力不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脱节等。
在肖冬梅看来,明晰大学的任务有利于抑制上述问题。她表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其中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且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应该围绕人才培养展开。“我们法学院要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法科学子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加强平时教学的同时,肖冬梅一直致力于学生“信法、守法、护法”的使命意识培养。“在人生舞台上,只要自己良心‘鼓掌’了,哪怕整个世界喝倒彩都无所谓。”她始终以此为准则,并教导学生。
肖冬梅认为,法律人对正义信念和法律价值的坚守注定不易,未来的日子,光明与黑夜交错,鲜花与荆棘同在。“当坚守信念、备受考验时,应切记‘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2016年夏天,肖冬梅将这句话送给了即将毕业的法科学生,勉励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正义是法律最高的或根本的价值,良知是人类必须坚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垒”。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都要与良知同行。
“徒法不足以自行”,大多数毕业生将成为法律人。作为一个法律人,肖冬梅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守信仰、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抱负,也有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态度和“敢为天下先”、敢于超越的勇气。这恰如湘潭大学的校训“养浩然正气,铸法治精魂”所承载的精神,让法学品格薪火相传。
作为教师和法学院院长,肖冬梅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探索提高人才培养的方式。2016年年底,她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法学院校长论坛时作了“SPOC与法科人才培养”的主题发言,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肖冬梅介绍,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教育系统分享大数据时代红利的典型应用,正成为法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作为知识分享与知识建构的平台,SPOC为主的自建模式主要包括知识单元分解、脚本创作、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这一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能将师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她呼吁,法学院校未来多使用该模式,以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影响整个法律行业,法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湘大法学人展望,几年后,人工智能无异将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一场革命,“建设机器人难以取代的法律专业,或许成了我们法学院需考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