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中的法律风险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重要的财产权益。近年来,土地价值逐渐显现,土地纠纷逐渐增多。在第27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房山法院法官选取典型案例,阐明承包地那些事儿,为纠纷的解决做出指引,为防范法律风险提出建议。

未实际分配土地引发的纠纷

  吴某于上世纪80年代在某村落户,为家庭户主。在该村生活期间,吴某家庭未与该村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未承包土地。吴某认为其所在家庭应当分配耕地,而经联社未分配,故以该经联社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以吴某诉讼请求并非受案范围为由,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释法:本案原告索要耕地的诉讼请求实质是要求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国《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需要通过法定形式取得,正如我国《物权法》第12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因此,当事人并非当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前提是签订承包经营合同。若当事人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后、但未实际取得承包地而起诉要求履行合同,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若当事人未签订承包合同、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请求法院判决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其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及权利基础。这个问题属于集体经济组织自治、公共事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范畴,故人民法院不应当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以下简称法释[2005]6号)第1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此外,“确权确利不确地”情形下,当事人起诉主张承包地,亦不应当受理。“确权确利不确地”是指,农村集体组织与农户签订协议,确认向农户主体设定相应面积的土地权益,并不分配具体地块,相应面积的土地流转至农村集体组织,每年由农村集体组织向农户给付一定流转费用等分红,因此可能引发农户要求分配地块的纠纷。而在“确权确利不确地”的合同中,无法确定具体地块,无法确定地块四至,因此设定的权益并非是具有具体指向、能够确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明确了收取分红的权利。故土地承包经营权请求权基础不存在,也就没有通过民事诉讼维护权益的可能,符合法释[2005]6号的精神,不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应当由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承包地征收补偿中的补偿分配问题

  2004年,张某与某村经联社签订承包合同,约定承包耕地2.2亩,耕地用途为种植粮食。2011年张某承包的土地被征收,相应补偿问题未达成协议。张某向房山法院起诉,诉称土地上种植的雪松、樱桃苗、华山松、银杏均未得到补偿,人员没有得到安置,请求法院判令该集体组织支付涉案土地补偿费、补偿未评估的地上物以及安置张某家人口。被告经联社辩称,关于地上物补偿,涉案地上物均为抢种,且不符合土地用途,没有进行认定和补偿,但同意依据相关政策标准支付应当补偿的地上物的款项。法院经审理查明,张某对集体决议分配方案不认可,未与集体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亦未领取地上物补偿,故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释法:张某与村经联社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涉案土地被征收,承包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张某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可获取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费用及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其中土地补偿费是对失地的补偿,此费用归集体组织所有。《村委会组织法》第24条规定,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需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即分不分或者如何分配由集体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决定,属于集体组织自治范畴。如果集体成员对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和处理有异议,不得以民事案件向法院起诉。本案中张某在对分配方案持异议的情形下,要求集体组织对其承包地进行补偿,不属于民事案件范围。

  关于地上物的补偿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被征收人对征收标准提出的诉讼,不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只有在地上物补偿费用支付给集体组织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要求取得自己应得部分的补偿费用时,才能作为民事案件处理。案件中,根据第三方评估认定,涉案地上物未评估作价,经联社没有获得这一部分的地上物补偿费用,张某的主张不属于民事案件范畴,张某可以另行解决。

  关于安置人口的问题,应当是根据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规定进行,属于集体组织自治的范畴,由此发生的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畴,张某可以另行解决。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当经过发包方同意

  李某、王某均为某村村民。1998年李某承包了该村0.4亩耕地。2003年李某与王某签订协议,将李某承包的0.4亩地转让给王某,王某一次性给付李某2300元。现李某以显失公平、未经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为由,主张合同无效,要求王某返还土地。审理过程中,法院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走访当地发包方经联社,该村经联社表示,本案双方土地转让行为是私人行为,尽管经联社事先不知情也没有同意,但不反对这种自愿转让土地的行为。最终法院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释法: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依据法释[2005]6号第13条规定,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态的除外。本案中,李某自愿将家庭承包地的经营权转让给王某,并已实际履行。虽然双方未征得村经联社同意即转让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村经联社明确表示不反对该转让行为,故不宜认定双方之间的转让行为无效。李某要求确认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无效并要求王某返还土地,法院不予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发包方不同意转让必须具备法定理由,否则即认定转让合同有效。依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第41条规定,下列原因可以视为法定理由:其一,是否符合平等、自愿和有偿原则;其二,是否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其三,转让期限是否在承包年限以内;其四,承包方必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能在转让后失去生活保障;其五,受让方适格,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其六,应当考虑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