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治的“水北样板”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引导商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
本报讯(记者张勇 □许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素有“渝北第一镇”之称,距市中心城区33公里,人口5.6万,人均耕地1.19亩,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2012年9月,水北镇在外经商的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初期的会员企业就达138家,资产300万元以上的会员有337人。
2012年12月,水北镇党委在商会设立党委,下设了建筑行业、新兴产业、客运物流业、文化产业等5个行业党支部及山东、赣州等5个省市流动党支部。在商会党委的带领下,商会成立了商业联盟和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组建了15个联络处,每月召开项目活动介绍会,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租赁等服务,帮助会员企业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现实挑战,使会员企业声誉明显提升、发展明显加快。截至今年,水北商会共帮助会员办理注册公司15家,提供建设二级资质服务9起,发布商业信息45条,人才信息37条,促成项目合作900万元,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亿元;商会会员企业总资产达20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安排就业3万人。水北商会因此先后获得“全省优秀基层商会”“全国百佳基层商会”等荣誉称号。
在设立党委的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商会综治网络,层层签订综治责任状,抓好会员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内部安全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聘请了40名律师分别担任商会及会员企业法律顾问,引导商会会员依法诚信经营。自2012年以来,水北镇党委政府巧借水北商会这个支点,全面撬动了全镇经济、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使昔日纠纷多发、人心涣散的穷乡僻壤蜕变为如今的和谐乡村。据统计,水北商会及会员共引进镇外资金2亿元,落户企业2家,注册工商企业9家,仅2015年,引进外来企业总资产较2012年增加2.6亿元,增长200%。完成税收9523.65万元,较2012年增加5112.8万元,增长86.27%。此外,鼓励商会会员返乡投资创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聘用贫困农户到企业务工或入股分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水北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730元,增长21.4%;贫困户减少82户,下降12%;贫困人口减少258人,下降16%。合理引导商会会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4年来,在商会会员中发展党员3名,民主党派人士12名,市、区人大代表16名,市、区政协委员22名,镇人大代表3人。共向镇人大提交合理化建议25件,向市、区两级人大、政协提交建议、提案127件,内容涵盖企业经营、古村保护等方面,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水北商会还主动承接了政府在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许多纠纷矛盾被有效遏制,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4年来,水北镇涌现出了见义勇为者廖红敏、孝老爱亲个人董晓芳、献血英雄邹春根等一批道德模范,其中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名单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4人,2014年,水北镇被渝水区命名为“上善之乡”。而“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会员”工作机制的设立,充分发挥了企业党员履职尽责创先争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可学管用的“党建+商会”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