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群众之间不应存在“暴力之墙”
近日,一段关于北京市延庆区政府保安殴打信访群众的视频流传于网络。但时至如今,无论是涉事双方的具体身份还是事件的起因、进展都未见网上有相关部门的公开回应。
在相关视频中,延庆区政府保安与他人间有推搡动作;而在后续视频和图片中,又有多名保安围殴其中一名男子的场景,男子的倒地与周边围殴、蹬踏的保安呈鲜明对比,动作粗暴之程度,令人咋舌。
政府保安的职责,在于以文明方式接待过往来客,以服务方式维护院内交通秩序,以应急方式处理治安及突发事件,而绝不在于以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围殴。毕竟,这种粗暴至极的方式,损害的不仅仅是首善之区的法治形象,也疏远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难免遮上“暴力驱赶”的猜忌雾霾。
无论是从合法行政原则,从合理行政原则,还是从程序正当原则角度来说,对相关行为进行主动披露是驱散这种猜忌雾霾的最佳方案,是维护当地政府形象的必要举措。如果对方以危险方式危及治安,情急之下需要采取紧急处置的,不妨说明并予以公示,同时将下一步的处理方式及结果告知民众。
既然警方已经介入,那么在舆论质疑面前,当地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也应对相关事实予以澄清,对涉事相关人员依法惩处。无论是进行民事赔偿也好,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也罢,当地政府也都应介入调查、积极作为、主动发声,绝不应护短、护犊子,不该以不清不楚或不明是非、不分好歹的形象来应对相关的舆论质疑,更不应让这道暴力之墙阻隔在民众与政府之间。
需知,比暴力之墙更严重的是任性之墙。这种任性,不仅有仗势欺人的自大,也有听之任之的纵容;不仅有为所欲为的狂妄,也有并非一朝一夕的习性。而比暴力之墙更伤民心的,莫过于背后的冷漠之墙,若忽略民意的表达诉求,忽略对相关事件调查义务,忽略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置的公示公告责任,忽略民众对事件本身的知情权,那这种冷漠无异于另一种“暴力”。
我们期待真相得以早日呈现,亦期待在政府与民众之间,不再有深院高墙,更不要有超出有形之墙的各种无形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