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自管解决“老旧”问题
赵家楼社区赵堂子胡同12号院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长期以来,该院物业管理缺失,居民反映强烈。社区推行居民自我管理模式,由居民选举产生的院委会对小区内的安全、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为小区居民营造了道路整洁、功能完备的生活环境,解决了老旧小区的“老大难”问题。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属于老旧居民小区,社区内有26栋老旧居民楼,很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造,没有物业或物业管理不善,因此引发很多问题,居民反映强烈。赵家楼社区为了解决老旧楼区问题,推动居民自治自管,以赵堂子胡同12号院为试点,向街道进行了立项申请,建立院委会,实行自我管理。
赵家楼社区赵堂子胡同12号院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地上6层地下一层的老居民楼,该楼有6个单元共112户居民,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该院物业管理缺失,院内私搭乱建严重,空地杂草丛生,废弃物及建筑垃圾随意堆放,自行车棚损坏,下水道堵塞无人管理,院内脏、乱、差严重。长期以来,居民对此反映强烈,多次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要求治理。
为了充分回应居民呼声,并让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处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充分发挥居民自治能力,培养居民关爱社区意识,确实为居民办实事,达到让居民受益、让居民满意的最终目的,社区决定推行居民自我管理模式,由该院居民召开居民大会,推荐并选举德高望重、居民信任拥戴的5人组成院委会,对小区内的安全、环境进行全方位管理,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道路整洁、功能完备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赵堂子胡同12号院院委会坚持每月院委会例会制度,规定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在社区召开院委会会议。会议集中讨论楼内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社区信息沙龙等方式及时向社区和上级反映。
院委会通过社区取得街道办事处相关单位的支持,实现拆除院内违章建筑和对院内路面、绿地、环境治理的施工。院委会治理解决了多年堵塞的下水道问题;拆除了院内的违章建筑;修理了坑洼不平的路面;清理了多年在自行车棚堆放的杂物,维修了破旧的自行车棚并安装门锁集中管理;应居民需求,安装了院内照明灯;粉刷了院内墙壁,并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园主题宣传画,美化了院内环境。一系列措施得到居民的赞扬。
院委会建立后,制定了本院《居民公约》,逐步实现院内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对每户居民每年收取50元卫生费,聘用专门保洁员,在保洁员聘用问题上,院委会根据居民推荐确定人选,并就该岗位的工资待遇、岗位职责协同社区与当事人选共同讨论决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西门开关问题,院委会与居委会商议,采取民主问卷的方式,对每户居民开展调查,最终确定了分时段开放西门小门的方案,并向居民进行公示公告,得到了居民的满意。
为了解决院内装修垃圾清理问题,院委会和居委会商议,共同制定了《告知书》,规范了装修时间、装修垃圾堆放清理等内容,院委会、居委会与装修施工方、房主共同签订告知书,使院内装修问题得到了有效管理。
通过院委会的推动,该院实现了卫生有人做,门卫有人负责,规定了西门的开放时间,制定了《居民公约》,居民普遍共同遵守,营造了和谐的邻里氛围。探索了居民自治模式。通过院委会促使该院在各方面实现的一系列改善,该院的居民参与该院管理建设、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不少居民更加愿意向院委会和社区反映意见建议。
赵堂子胡同12号院自管会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成效非常突出,如今各位自管会成员都成了邻里中的调解员。自己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慰问军属活动拉近了邻里关系;丢失在车棚的笔记本,安然回到了失主手里。
院委会成立以来在改善该院居民生活、满足居民群众多元需求、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生活环境建设、凝聚居民群众、营造社区和谐氛围等方面,取得积极作用和效果。
同时,该院周边几个小区的居民看到了该院自院委会成立运作以来的变化,也纷纷提出要效仿该院成立自己的院委会,并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社区建设,提高居民自治管理的积极性。
(作者就职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