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羽:政府亟须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
学前教育低品质及家庭教育缺失是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的教育问题,目前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仍有一些困难和阻碍,亟须政府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
2017年3月28日,中国第一本“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会上,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讨论了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流动儿童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公益组织“新公民计划”致力于推动流动儿童教育,总干事魏佳羽是此次蓝皮书编纂的副主编之一。面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学前教育低品质及家庭教育缺失是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的教育问题,目前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仍有一些困难和阻碍,亟须政府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
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记者:什么样的孩子属于流动儿童?
魏佳羽:根据人口统计部门的定义,人户分离超过半年,不包括市辖区的人户分离都会被统计为流动人口。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就是流动儿童。
记者:目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魏佳羽:据2015年在上海、广州及重庆三地展开的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低品质及家庭教育缺失是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两大主要现状。子女入园难、入园贵是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其所在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另外,从外部环境、园内活动场地,到卫生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条件差也是一大隐患,甚至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园条件。在幼儿园师资上,呈现“力量薄弱、流动性大”。
记者:流动儿童上学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魏佳羽:以北京为例。2014年之后,北京等地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对于北京、上海等地来讲,儿童的入学难度都增加了。比如北京要求必须五证齐全,必须有社保、租房合同,还要求社保和居住地必须在同一个区,总体而言,这个要求相当严苛。在这个基础上,符合条件的儿童数量明显下降。
学龄的孩子要上学,公办学校进不去,只能进收费的民办学校。据我了解,北京现在有100多所这类学校,我们接触过很多,就是常说的“打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全靠家长交的学费,整体来讲,运营的费用很低,因此教育的质量也是比较薄弱的。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上这类学校读书,只能送回老家读书。这样一来,“流动儿童”就变成了“留守儿童”。
记者:目前我国有没有全国统一的流动儿童教育管理规范?
魏佳羽: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管理规范,也未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虽然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哪个政策专门针对流动儿童,但是有针对农民工的,还有2014年城镇化制度规划、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文件都有规定,其实就是中央出台的相应政策。这些文件都有明确规定,所有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是由流动地政府来解决的,各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情况,给这些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并没有一个硬性要求,对地方没有强制约束力。
记者:保障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在立法上还有哪些需要改善?
魏佳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虽然有规定,但我感觉这个规定并不是刚性的,上级政府也很少考核当地的儿童入学率。没有严格的法律保障,规定所说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就是一纸空话。
另外,以前的户籍制度基于人口流动较少,但现在人口流动十分普遍,不只是跨区域、跨地域。现在的情况,以北京为例,孩子从东城转学到西城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精英优配”亟须向“弱势补偿”转变
记者: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还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魏佳羽:流动儿童教育仍存在一些整体性和深层次的政策问题,亟待用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流动儿童蓝皮书建议:需要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发展普惠性民办学校,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完善积分入户制度,撤除将居住证与连续社保挂钩,实质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就现实需求和目前困境而言,各级政府的管理效能和行政干预力度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所以亟须政府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建议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建设的主要对策应集中在加强各级政府主导责任;理顺各级各类管理机制;提升园所内部管理水平;引导扶持,扩大普惠资源及多方协同,探索看护工作等五个方面。
记者:现在民间也有很多关注流动儿童的公益组织,他们面临哪些问题?
魏佳羽: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很多公益组织已经发现了不少问题,但如何解决、从哪里入手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教育问题说的简单,实则复杂,并不是解决一个或几个困难点就能突破的。它是一个持续性服务的问题,不是说今天做完了,后续的问题就解决了,涉及的高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外来人员也想把孩子送进公办学校,但对公益组织来说,推动政策改变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因为政策性的问题里面又包含了很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很难实现。
因此,流动儿童只能到民办学校入学,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很多公益组织从未间断和这些民办学校合作,试图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但想从外部来提升一个机构的内部问题,这条路也是困难重重,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很难走得通。
退回到社区和家庭当中,公益组织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公益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巨量的孩子,义工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很难全部照顾到。从量级来说,并不是常规服务所能覆盖的。
所以我们常说,流动儿童的问题其实也牵扯到背后留守儿童,很多孩子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城市留不下,才选择回老家留守。很多问题公益组织看到了,但能做的事情,只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