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学生忧思
因为一些硬性规定,使得一些随父母迁徙的儿童或青少年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属地接受教育。这种学生回流现象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切,也引起家长对孩子重新接受教育的担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应根据条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尽量避免学生回流,家长也应选择好回流的时间节点,或是提前做好回流工作,而接收学校也应对回流学生作出单独的教育计划,避免学生回流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不能适应。
回流现状:回流学生占比不高
安徽某中学的王振是一名回流学生,王振原本跟着在青海打工的父母在青海上学,由于临近高考,受当地条件限制,不得不选择回到老家就读。据王振介绍,在他们班,像他这种情况的并不多,他们班的学生大都是一直留守在家读书的学生。
记者在其他学校调查时也发现,目前回流学生并不多,小学阶段几乎很少,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和高中来说相对比例大一些。
河南永城某高中教师李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所带的班级几乎没有回流学生。她表示,高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因为高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如果来回跑就会耽误很多时间。
河南某初中教师聂美艳也告诉记者,学生回流对学校来说是少数,所以学校一般不会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也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帮助指导。
回流学生:回流后压力大
王振告诉记者,他最初刚回到老家学校的时候很不适应,成绩出现了下滑。王振在青海时,他的父母给他选择了私人高端学校,成绩在全年级也算尖子生,但转校后,因许多教材都有变化,又不适应新校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学习非常吃力,而且成绩明显下降。
不得已,王振要想跟上,就要比同班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
王振坦言,自己“回流”后,不仅学习上有压力,生活上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父母不在身边,只能选择住校,星期天放假也只能去亲戚家借宿,心理上有孤独感。
在调查中,有不少回流的同学还表示,自己回来后,沉重的学习压力不但给他们增加了思想负担,而且还让他们承受了其他一些心理上的压力。
在采访中有不少家长表示,就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政策限制,孩子早晚要回老家,干脆就让孩子一直留在本地学习,直至高考。还有一些家长担心中途转学对孩子不好,所以索性让他读完小学就回去,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当地的学生融入在一起。
回流学生群体应得到重视
目前在河南郑州经商的鲁晓华是湖北人,因工作需要,当初把孩子放在了老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认为此时孩子需要多些陪伴,便将孩子转到郑州上学。鲁晓华针对学生回流现象表示,回流的关键问题是孩子转学后是否与父母还在一起,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转学后,是留守状态,对他的心态和学习肯定会造成影响。
鲁晓华还说,她女儿从小留守,和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小学的基础教育不错,素质教育和文体教育需要加强。“去年转入郑州市里,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享受学习,我觉得我们其实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另外,孩子的年龄大小也是关键,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就有所不同。”
家住陕西的学生家长张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保证所有外来人口孩子的教育师资力量这也是事实。只有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镇经济让农民工就近就业,才能缓解学生流动现象。
她还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乡镇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培养好的师资队伍,硬件软件双管齐下,让孩子能享有和城市同等的资源,比如有相应的心理辅导老师等。
还有就是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和老师学校沟通,学校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做好定期回访工作。各有关部门也要多做工作,把回流学生这一群体重视起来。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小学校长傅飞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们学校专门制定了阳光政策、爱心小屋,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实行帮扶辅导,有效提高了回流学生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