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帮你消费”需加重平台责任

  近日媒体报道,携程、同程、去哪儿、途牛等旅行服务平台的在线订票都存在消费陷阱,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热心”地帮忙勾选了航空保险、贵宾休息室、酒店大礼包等付费服务项目。这个“热心”可是带着引号的,因为网站的页面上没有任何提示,如果不注意的话,直接点击付费,就会稀里糊涂地为不明账单付钱。

  所谓的“帮你消费”并非网络订票平台基于好心帮助消费者选购商品,更不是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后附带赠品,而是在消费者不知情时替消费者勾选其并不需要的消费项目。笔者认为,网络服务平台的过度“热心”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对此,理当对这些平台进行惩戒,并课以其更多义务,以避免消费者在与其交易时处于弱势。

  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作为消费者最为重要的权利,主要指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并按照内心真实意愿选择商品或服务。即商家应该全面、客观、毫无保留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不能过于片面,有所隐瞒,不能设置陷阱让消费者“被消费”。譬如,消费者预订机票、火车票时,订票平台就应仅提供机票或火车票并标明价格,不得暗自勾选其他产品。

  即便商家有顺带推销某种商品的意愿,也需明确告知消费者,或者以优惠价格吸引消费者,而非替消费者勾选附加消费项目。这种商家替消费者勾选商品,消费者看清后需要取消勾选的现象,无异于变相的“强买强卖”和捆绑销售。更有甚者,当消费者放弃附加消费时,将无法再享受拟购买商品的降价优惠。商家的这些“热心帮忙”,不仅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利用优势地位攫取不当利益的违法行为。

  值得强调的是,假如没有强力的监管,此类现象不会绝迹,譬如,100次交易中,如果有70次交易的消费者未看清而“被消费”附加项目,这70次交易中只有30名消费者选择较真,其余的自认倒霉,商家就会获利不菲,甚至更加有恃无恐。因此,遏制“帮你消费”,不能单靠消费者睁大眼睛,单枪匹马地向商家叫板,更不能靠商家良心发现。而应强化监管和惩戒力度,让欺骗消费者、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得不偿失。

  同时应完善纠纷解决规则,加重商家责任,出现相应纠纷时,要求商家自证清白。即其应证明已通过短信等形式明确提示、告知了附加消费项目的情况,否则应视为未告知,应退还钱款。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一个正常、轻松的消费环境,不必总是担忧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