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出版集多领域专家智慧成果

  314日,在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发布了其组织编写的著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该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由总论篇7章、分论篇12章共同构成,共计661页。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河山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该书总结了中国消费者保护法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案例,较为系统地形成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的学科体系,是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在中国法学会指导下完成的工作成果。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三民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一书的出版,不仅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这一法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这一专著是集我国法学界、立法界、司法界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成果。

  发布会上,79岁高龄的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李国光拿着沉甸甸的书稿,说起了编写书稿的往事。

  为了总结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深入开展,并为高等院校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教科书,同时为广大消费者、经营者提供权威的参考书。6年前的2011年初,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决定组织撰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

  在撰写委员会成立之时,研究会即确定:担任本书各章的撰稿人或者撰稿负责人,必须是该章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对涉及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

  按照这个条件,研究会会长办公会议经研究决定,由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对民商法学有很高造诣的李国光担任撰写委员会主任;并决定由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有深入研究的2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各章的撰稿人或者撰稿负责人。

  撰稿人中,有在高等院校从事民商法学研究、教学工作的教授学者,有长期在全国人大从事民商法和有关法律立法工作的立法专家,有长期在法院从事民商事审判及其研究工作的法官,还有长期从事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媒体记者、律师和专家,阵容十分强大。

  “尽管可能因撰稿人和审稿人的能力有限,书稿中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应当肯定,客观地说,本书是我国当代专家、学者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当前我国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的最高成果。”曹三民告诉记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是我国当代专家学者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以往也有这一领域的专著,但皆是一人或两个人的作品,从没有像我们研究会这样集众多专家之力及其优势,费时6年之久,完成了无论从理论问题研究之全面、透彻,还是从对实践问题揭露之广泛、深刻说,均属空前的专著。”曹三民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书体例分总论篇、分论篇。

  总论篇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章次为序,着重从理论上解读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导论、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消费争议的解决、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7章。

  分论篇从消费的实践出发,共设立12章,分别对商品房消费、物业领域的消费、汽车消费、银行消费、保险消费、预付消费、食品消费、旅游消费、电信消费、网络领域的消费、快递领域的消费、有偿教育消费等12种消费或领域中的法律规定、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以及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营者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了详细、具体的论述。

  本书许多章节,填补了我国学术论著的空白,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独创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一部应时之需的专著。”曹三民谈道,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即对法条作了深刻剖析和准确解读,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课程的教材;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对常见消费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尤其是对在消费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营者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了详细、具体的论述,它可以作为广大消费者、经营者的参考书或工具书;同时,鉴于本书有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它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会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