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踩踏悲剧再敲安全教育警钟

  322日上午9时许,河南濮阳第三实验小学发生一起学生踩踏事故,目前已致2人死亡,20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新京报记者独家从涉事学校两名教师处获悉,踩踏事故发生时系早读课下课时间,学生集中前往厕所,为10分钟后的月考做准备。

  近些年来,校园踩踏事故频频发生,而每次踩踏事故发生后,总有人习惯于把一些原因归结于楼梯过窄、班级人数多等客观因素。尽管这次踩踏事故的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但恐怕终究会有这方面的因素。但笔者想说的是,不管学生数有多少,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要平时的安全教育到位,各种安全应急演练扎实,绝大多数的非自然因素踩踏事故一定能够避免。

  都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可类似踩踏事件接二连三让我们面临屡“亡”屡“补”、屡“补”屡“亡”的尴尬,濮阳第三实验小学踩踏事件,无疑再次为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

  每一次校园踩踏事件发生后,都会有人被追责甚至获罪,此次濮阳发生的悲剧恐怕也会如此。但是,再严厉的追责也无法挽回孩子们的生命,有关方面最该反思的是,如何从悲剧中真正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让安全教育成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悲剧重演。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321日《中国青年报》)

  @刘运喜: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母语教学的范本,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具,作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能用真实的故事、朴实的道理、平实的语言最好,也最能打动人,最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最具有说服力。即使是“假课文”,也必须展现“真道理”,不能明显违背人们的生活常识,不能愚弄大众的智商,不能误导孩子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每有重大主题,各地都会举办宣讲活动。少数宣讲团成员在宣讲时,有的一张稿子念到底,有的一张面孔板到底,有的习惯讲大概念空道理……类似这样的宣讲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引起干部群众的逆反心理。(322日《人民日报》)

  @储旭东:理论的出现终究还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发展、造福百姓,让理论宣讲有实效、起作用,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政治任务。我们的宣讲者任重而道远,只有接地气才会有灵气,也只有如此,干部群众才能更好地接受、学习,从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实现思想升华。

  季鹏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大二学生,他和同学的创业团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凭借这一奖项,季鹏和小组同伴们可以置换6个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相关课程的学分。201612月,滇池学院开始试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置换的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学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都可以提交置换学分申请。(321日《中国青年报》)

  @刘思琦:“双创”,不仅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将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因此说大学生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而作为人才的培养地与输送地,我们的高校一定要承担起责任,鼓励学生去创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与自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