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入境“网格化”格局的江苏样本
417家出入境受理点 打造“15—20”分钟服务圈
本报讯(记者时婷婷 通讯员苏宫轩) “不仅受企业家欢迎,普通老百姓也开心,现如今农民出国旅游是常态,办身份证的时候顺便办个护照。”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政法委书记张文明说。近年来,江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和载体,以网格化服务格局为切入点,打造出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江苏样本。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全面推进出入境县(市、区)受理点和派出所受理点建设,将原来市、县两级拓展为市、县、乡三级,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如今江苏已基本建成办理出国(境)证件15-20分钟的便民服务圈,覆盖全省的网格化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将政府的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江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局长赵忠俊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江苏省已建成使用出入境受理点417家,较2015年314家增加32.8%,较2014年108家增加近3倍。仅2016年一年就新增出入境受理点103家。
操作智能化,让群众少跑腿
“抢笔、抢纸、抢糨糊,填表格真是费劲了!”民警朱曦对几年前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拥挤的办证人群历历在目。而现在好了,手指点点,直接打印出来,几分钟内就完成了申请。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办理护照,江苏各市出入境部门均已开通“微警务”服务平台,上线预约办证、进度查询、签注申请等功能一应俱全。
同时,自助填表机在全市的投入使用,更突出了“网格化”格局的特点。在南京、常州、苏州部分出入境受理点还配备港澳签注机,港澳签注从申请到取证仅需3分钟就可办结。
2016年,仅南京市民通过微警务平台的证件预约申请就达2.59万人次,办证进度查询1.58万人次,港澳台签注微信申请次数6000余人次。“数据多跑路,群众自然就少跑腿。”江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局长赵忠俊说。
办理人本化,改革理念更新
孩子要出国,离婚父母中一方不同意怎么办?在国外发生意外怎么联系家里?“仅仅运用智能设备还不够。因为网络的发达也代替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各类主观问题的处理,江苏省出入境管理局更是将群众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目前,江苏公安出入境各受理点统一实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和每周“6+1”作息制度,周一至周六正常受理群众办证申请,周日受理急办证件申请,节假日提前公布办证时段,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证。对于加急办理政策,则公示上墙,为出国奔丧、探望危重病人等紧急事项开通“绿色通道”,对于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众,则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并在派出所设置了出入境受理窗口,
另外,2015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办理护照无需提交户口簿、证件无需复印件等人性化举措。
一本护照、一张港澳通行证的诞生,“小”护照背后折射的是一项空前的“民生大服务”工程。数据显示,江苏省内群众出入境办证连年持续大幅增长,每年办证总量位于全国前列。2016年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制证中心制证量(不含签注)约321万本(张),是2011年中心成立时业务量的238%。
“受理窗口多,流程规则更透明,老百姓办证无需找关系求人了。”赵忠俊表示,派出所出入境受理点设立后,证件受理效率大大提升,老百姓等待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市、县出入境管理部门警力不足的难题。随着织网布点工作的逐步开展,江苏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立足实际,在建章立制、业务受理、队伍管理方面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服务专业化,打造“优精美高”窗口
基层受理点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出入境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做到警力下沉、专警专用?如何挑选骨干、增编扩容?如何蹲点辅导、跟班作业?
“标准要求措施必须一一落地,而且有一个明晰的载体,才能纲举目张。”江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谢树琴对记者说,全省出入境管理部门“服务优、业务精、环境美、效率高”的“优精美高”窗口建设活动随即展开。
在“优精美高”窗口建设活动中,江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进一步统筹考虑全省行政区划面积、经济发展态势、辖区人口分布、现有网点基础等综合因素,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办证需求,又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中,苏中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潜力、科学布点,进一步织密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苏南地区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下大力气在警务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方面寻求突破,推动出入境窗口服务提档升级;苏北地区则根据乡镇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在受理点建设上向资源要素集中、人口吸附力强的中心乡镇倾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取得“小成本大收益”的建设效果。
如今,随着出入境网格化格局的全覆盖,“15—20”分钟服务圈成为江苏省吸引投资的新名牌,更打造出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江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