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
走大街串小巷,阵阵锣音奏说法治故事;进田间入地头,声声鼓乐唱响法律歌谣。张福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义务普法,一坚持就是30年。
在江苏省灌云县法治宣传战线上,年逾七旬的农民艺人张福昌的知名度很高。这个一直活跃在基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宣传法律知识的老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法治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
自“一五”普法开始,张福昌凭着一锣一鼓,边走边唱。他走过“一五”到“二五”,送走“六五”迎“七五”,法治宣传战线辗转三十载。虽只有简易的行头,却丝毫未能阻挡他宣讲法律的坚定脚步。每每谈及他的普法说唱生涯,张福昌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重大案件普法忙
在当地有影响的大案宣传中,总是能看到张福昌的身影。
2007年,河北金库大盗任晓峰在连云港落网。针对这起影响重大的惊天盗窃案,张福昌精心组织剧本唱词,用浅显易懂的家乡话,配上契合情节的面部表情,锣音鼓韵,将乡亲们带入故事情节,又将港城民警的神武形象带进人们心中。
只见张福昌时而表情严肃地唱:“公安部下发通缉令,捉拿那马向景跟任晓峰。他二人河北邯郸看金库,利用职务之便盗现金。”时而紧张急促地唱:“马向景北京被抓捕,任晓峰流窜逃跑到港城。连云港市委领导很重视,发动全市人民一条心。确定疑犯他在海连路,派来刑警队长他姓孙。”
最后他欣慰自豪地唱:“孙队长火眼金睛认得准,把罪犯手铐脚镣紧吞吞。表现出我市公安十分勇,办案没用两分钟。”一段唱毕,大家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下来,周围聚拢的群众人头攒动,掌声四起。
重点工程急普法
一次,当地东王集乡盐东村因盐河扩宽工程,急需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民居。由于村民的不理解,使工程进展缓慢,一度陷入僵局。
在县司法局组织下,张福昌及时编排了关于拆迁安置政策的唱词,并结合个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在多方努力下,拆迁征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保证了江苏省重点工程按期开展。事后,盐东村两委专程到县司法局送来锦旗,同时对张福昌表达谢意。
除了紧扣时事,将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编入唱词外,张福昌还是一位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将对家乡的挚爱、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唱遍乡间地头。一首《发展灌云》谱写出浓浓的乡土之情;一篇《酒后驾车危险多》表现出对交通安全的警示之情;一词《孝敬父母》体现出尊老爱老的感恩之情;一句《请到灌云来》抒发出苏北人民的豪迈与好客之情。
义务普法三十载
在灌云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提及张福昌,说到这位普法“轻骑兵”,乡亲邻里都赞不绝口。
每年当地司法系统组织的“三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艺村居行”等活动,张福昌都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其中。
算起来,每年有大大小小200余场的说唱表演,这几乎占去了张福昌全部的时间。没有头衔、没有名利、没有工资,甚至连起码的补贴都没有,张福昌从来没有怨言,他已风雨奔波30年。
在义务普法路上,张福昌有辛酸,有欢笑,有耕耘,有收获。现在,张福昌收到的感谢信已有千余封,封封都凝聚着乡亲们对他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张福昌的义务普法行为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给予的“普法先进个人”“普法宣传先锋”“模范先进个人”等荣誉都是对他的肯定和褒奖。早在1986年,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就这样报道:“民间艺人张福昌串乡说唱,群众坐得住听得进,灌云县25万农民受到法制教育。”2014年,他还被评为全市“十大普法达人”。
工鼓锣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福昌作为灌云县工鼓锣传承人,他表示将倾其毕生精力投身乡间巷口,传承和发扬工鼓锣这门民间说唱艺术,同时在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文化的道路上,一直辛勤耕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