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三所共建”模式获全国推广
本报讯(记者时婷婷 通讯员葛重兵 张卫华) 近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南通市港闸区探索建立的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共建”工作经验作为江苏典型向全国推广。
基层社会治理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政法基层单位往往习惯单一作战,存在着部门合力不强、专业力量不足、管理手段不多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个局面?南通市港闸区秦灶街道党工委动起了脑筋。
“司法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门,常常感到柔性有余,刚性不足。派出所面对各种非警务类矛盾,虽然具有职能优势,但也存在调解力量不足、民商事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等问题。而律师作为第三方专业社会力量,说的话老百姓往往又想听、能听、听得进去,所以基层社会治理亟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南通市港闸区秦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综治中心主任王强说。
为此,街道党工委开始探索建立由党委领导,综治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三所共建”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定期研判预警、重大事务会商会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法涉诉联合介入、合法权益保障联动等五项机制,实施关口前移、资源共享、人员联动、信息互通、优势叠加,在促进社会平安稳定、建设和谐港闸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2015年3月24日上午,在秦灶街道江海佳苑15幢902室安装不锈钢防盗窗的外省籍男子宋某意外坠楼身亡。死者家属情绪异常激动,组织100多名老乡堵门、烧纸、哭闹、堵塞交通。派出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态,同时向“三所共建”办公室汇报,司法所会同律师事务所介入调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经过多轮谈判,死者家属与业主达成协议,妥善地解决了这起事件。“三所共建”的作用经受住了实践考验。
在秦灶街道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港闸区召开现场会,出台实施意见推广这一做法。港闸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玉强说,该区在街道综治中心设立“三所共建”办公室及调解室、合议室、涉法涉诉评估室、法律援助工作站,明确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共建工作19项具体职责;在村(社区)设立警务室、律师工作室和司法行政服务站,在每一个村落实一个民警、一个社工、一个律师。在村民小组和居民楼道建立社情民意收集点,确保社会治理网格化,并延伸到安置帮教、信访维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三所共建”以来,港闸区公众安全感、社会满意度跃居全省前列。江苏省公安厅对此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省司法厅主要领导批示全省学习借鉴南通港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