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视质疑“随手拍违章”背后的担忧
交警部门提醒举报者需确保举报信息真实有效,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这显然是不够的,究竟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还是要详细阐明。其一,随手拍必须是客观记录交通违法行为,不能进行干预和诱导。其二,举报后拍摄的照片资料应及时删除,不能传到网上。其三,拍摄者自身也要注意遵守交规和交通安全。
近日,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及官方微信,发布了“随手拍举报”信息:南昌市民在生活中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在线填写车辆号牌、违法时间、违法地点等信息进行有奖举报,最低奖励20元,最高10000元。此举引发了网络质疑。(1月8日《现代快报》)
在南昌之前,广州、温州等地也曾开展过“随手拍违章”活动,同样遭受过质疑。质疑者的主要理由就是,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调查取证是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成部分,不能委托公民行使,因此如果仅以市民拍摄的照片直接进行行政处罚,则涉嫌程序违法。
事实上,作为一个执法部门,对于“行政机关不得违规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意识,通常还是有的。前些年,当一位银川市民拍摄到一辆路虎占用公交车站长达20分钟,将图片发微博后,当地交警部门在微博上建议大家文明停车,并指出:“交通违法证据只能由交通警察获取,市民拍的尚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而对于南昌开展的“随手拍违章”活动,该市交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表示,鼓励市民拍照举报,其目的是希望市民参与到监督交通违法行为当中,提供有效执法线索。可见,“随手拍”举报材料只是作为线索,交警部门还会严格按程序调查取证,而不会简单把举报材料作为处罚依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部门可以对质疑声音不予理会,自顾自地实施奖励“随手拍违章”活动。除了程序违法外,人们对于“随手拍违章”的担忧,还包括侵权和“钓鱼举报”。虽然交通违法行为本身不属于隐私,但如果市民将拍摄的照片、视频,不做面部遮挡地发布到网上,还是会涉嫌侵犯当事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再者,奖励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但在客观上不能排除“钓鱼举报”的可能性。举报者可能故意诱使司机违法,从而进行拍摄并获取奖金,或是直接找当事人要求“私了”。
虽然南昌交警部门提醒举报者需确保举报信息真实有效,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这显然是不够的,究竟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还是要向公众详细阐明。其一,随手拍必须是客观记录交通违法行为,拍摄者不能进行主观的干预和诱导。有法律学者指出,在刑法理论上讲,向司机劝酒的人就是教唆犯,同样,诱导他人违反交规,也有教唆之嫌。其二,在向交警部门举报后,拍摄的他人照片资料应及时删除,不能随意传到网上,否则就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三,在随手拍的同时,拍摄者自身也要注意遵守交规和交通安全。在一些地方就发生过这样的尴尬,有驾驶员看到前方有车加塞,便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用手机拍下加塞车的视频。最终,这名举报人跟违法人一起接受了相应的处罚。
据介绍,尽管举报页面已经上线,但南昌“随手拍”实际开始日期为1月20日。应该说,在活动未正式开始之前,出现质疑声音是件好事,有助于我们修正政策,更加完善。有关部门应正视质疑背后的合理担忧,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制定出台周密详尽的实施细则,尽可能避免随手拍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