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知产法院去年收案万余件院庭长结案数占8%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黄墨白) 1月1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展示知产院建院两周年的工作成果。作为司改的排头兵,知产法院以宁拙勿巧的“工匠精神”稳步推动各项符合审判规律的真改革。
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介绍,2016年全年,该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638件,同比(2015年9191件)上升15.74%。其中一审8305件,二审2330件,申请再审3件。一审收案中,专利纠纷1754件,商标纠纷5969件(其中商标行政纠纷5936件),著作权纠纷420件(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417件)。同期,该院共审结案件8111件,同比(2015年5432件)增长49.32%。其中一审5962件,二审2143件,申请再审6件。
宿迟告诉记者,今年收案情况在原有一审案件多、行政案件多、涉技术类案件多和涉外案件多的四大特点上,又呈现出五个新趋势:一是涉高科技重大战略产业与核心技术的案件增加;二是双方当事人均为外国人的案件增加;三是中国权利人起诉外国当事人侵权的案件增加;四是新类型纠纷案件增加;五是诉讼标的数额巨大的案件增加。上述特点和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外经济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态势对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国内外当事人对北京知产法院的关注、信任和期待进一步增加。
近一年来,知产法院以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为抓手,全面深化落实了各项司改举措。据悉,自案例基地建立以来至2016年10月,该院在168起案件审理中通过“遵循先例”有效实现了“同案同判”,其中121起案件中的先例由当事人提交,47起案件中的先例由法官主动援引。
实践证明,案例指导制度的积极效果是法官的理念发生了转变,能以“工匠精神”屏气凝神地夯实司法基本功;裁判水平和司法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正确运用识别技术界定类似案件,有效确保了“同案同判”和法律适用的统一连贯;通过遵循先例约束了法官个体的自由裁量权,使司法透明度、稳定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维护了司法权威。
据了解,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在知识产权法院做到了极致。2016年,北京知产法院3名院长共计收案372件,结案228件;5名庭长共计收案714件,结案435件,院庭长结案数占全院年度总结案数的8%。
为缓解一线法官办案压力,2016年5月至7月,该院尝试实行案件分配“熔断”机制,将新收案件的94%分配给院、庭长及职能部门法官,体现了院庭长的担当履职。
宿迟告诉记者,作为院长审判的案子大都是疑难复杂案件,院庭长在实现管理职能的同时也审判案件并要保质保量,决不能以数量牺牲质量。数据显示,宿迟本年度审结49件案件、副院长宋鱼水审结76件案件、副院长陈锦川审结98件案件。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决定,2017年将是知识产权法院三年试运行的最后一年,宿迟说,下一步的工作也是全面总结改革经验、固化改革成果,将各项工作进行扎实深化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