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青海省法学会力推“社区法律会诊站”

  本报讯(记者贺宏飞) 在青海省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化隆县等市县,一批社区法律会诊站正悄悄出现在居民身边。这批以法律咨询会诊为抓手的“会诊站”,是青海省法学会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积极尝试,也因此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据了解,根据青海省法学会的安排部署,在西宁市城东区,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试点建设 “社区法律会诊站”的基础上,各地法学会结合综治维稳工作站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建立 “社区法律会诊站”,工作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工作范围进一步向普通群众覆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西宁市,各区县的“社区法律会诊站”积极配合政法、综治、信访等部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知识,会诊站的法律志愿者、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再次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矛盾不升级。对于牵涉面广、调处难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案事件,会诊站全面协调、综合调度,召集相关部门联合“会诊”,从法律层面、专业角度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积极探索将全区公、检、法、司相关部门业务骨干以及律师和法律志愿者纳入“大调解”智囊团,积极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沟通协调,整合“警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 “三调联动”的矛盾化解机制,形成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衔接、优化整合、联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海西州德令哈市在成立全省首家“社区法律会诊站”——尕南庄和陶尔根社区法律会诊站后,又分别在尕海镇郭里木新村和火车站街道办事处都兰路社区设立了“社区法律会诊站”。尚未设立“社区法律会诊站”的村(社)则以人民调解室为依托,借鉴”社区法律会诊站”工作模式开展组团式服务,推动“社区法律会诊站”建设逐步向全区域延伸。4家“社区法律会诊站”挂牌运行后,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定期“坐诊”式、预约“诊疗”式、综合“会诊”式、个性“巡诊”式、日常“义诊”式等“五诊式”服务,及时快捷化解居民的疑难问题。

  海东市化隆县法学会在各乡镇成立了17家“法律诊所”,由综治分管领导牵头,乡镇司法所负责日常工作,协同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抽调人员组建法律服务工作队伍,采取“集中会诊”、预约“诊疗”等方式,开展“一对一”法律问诊服务。

  海北州刚察县法学会依托县司法局,在县城4个社区分别建立了“法律诊所”工作平台,抽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心理咨询辅导师,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法律法规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

  截至目前,青海已设立多个社区法律会诊站,根据计划,这一模式将向全省推广,预计到2020年,法律会诊站将覆盖全省。

  青海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邵云表示,“社区法律会诊站”的建设推广,切实有效地把法律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解决了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和‘三区’建设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