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浙江法学论坛在杭州举行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由浙江省法学会创办,以法治浙江研究为重点的综合性常态化学术平台——浙江法学论坛,近日在杭州临平举行了首届论坛。
据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介绍,该论坛旨在深入研究阐释法治浙江建设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研究阐释法治浙江与法治中国的理论契合、理论升华,为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提供指导。
陆剑锋在首届浙江法学论坛上指出,深入推进法治浙江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关键在于找准浙江历史方位的法治坐标,努力实现法学研究和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独立性和协同性相统一,以法治浙江理论研究的行先一步推动法治浙江建设的快人一招,为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浙江样本。
陆剑锋认为,法治浙江理论研究在打造全国小康标杆省份中的目标定位,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即,从古今这个维度看,法治浙江理论研究是继承传统和矢志创新的有机统一;从中外这个维度看,法治浙江理论研究是立足本土和借鉴域外的有机统一;从实践这个维度看,法治浙江理论研究是牢记使命和勇于担当的有机统一。
陆剑锋要求浙江省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通过浙江法学论坛这个平台,找准方位,正道而行,准确把握浙江历史方位的法治坐标,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积极探索和回应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立足实践,精准发力,聚焦法治浙江建设中的重点课题如社会治理创新、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等组织开展精准研究,为推进浙江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法治保障。要创新思维,推进转化,以该论坛为平台,畅通理论部门和实践部门的联系渠道,把研究成果充分运用于党委政府决策、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浙江样本”的法治元素;要积累经验,办成品牌,把浙江法学论坛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打造成聚合浙江省法学资源、展示和交流法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首届浙江法学论坛的主题是“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司法改革”,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司法员额制改革等热点问题。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葛洪义和浙江省衢州市中级法院院长魏新璋分别作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加大“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力度,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报告。
与会者还对地方法治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乡村权力制约与制度构建、村规民约中的罚则问题、法治文化、以服务审判为重心的法院内设机构改造等课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武鹰在论坛上宣读了首届浙江法学论坛获奖论文及优秀组织单位。首届浙江法学论坛以“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司法改革”为主题,自今年5月始面向全省开展征文及征集“我为法治浙江献一策”活动以来,共收到论文850篇,“金点子”100多项。有10篇论文获一等奖,二等奖25篇,三等奖54篇,金点子奖9项。宁波市法学会等6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论坛对获奖者代表颁了奖。
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牛太升主持论坛并作总结,他认为,首届浙江法学论坛参与者广泛,论文数量为历史之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并开创了一种组织、动员法学研究的制度形式。牛太升还对今后浙江法学论坛聚焦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
浙江省法学会研究部主任董服明告诉本社记者,浙江法学论坛作为浙江省法学会的大型学术平台,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由浙江省11个地市法学会轮流承办,以更广泛地动员地方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
首届浙江法学论坛由杭州市法学会承办,杭州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殿豪在论坛上表示,首届浙江法学论坛的举办,顺应了当前的形势,必将对浙江省和杭州市贯彻落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