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区县(市)法学会建设实现“全覆盖”一周年
哈尔滨市法学会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表扬,并连续4年获得“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称号。如今,该市两级法学会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到今年12月23日,哈尔滨市区县(市)法学会建设实现“全覆盖”已满一周年。
就在一年前,哈尔滨市法学会根据《中国法学会关于加强市县法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及黑龙江省法学会的部署,决定对尚未建会的依兰、木兰、巴彦、方正、通河等5个县建立法学会。期间,哈尔滨市集中政法委和法学会力量,通过采取领导动员集中培训、地校合作汇聚人才、以老带新结成对子、典型示范例会推进、深入指导促进落实等方法,历时近两个月,最终使这5个县高标准建立法学会。
算上9年前就已经在市辖8区4县(市)建立的法学会,至此,哈尔滨市法学会实现了全市18个区县(市)“四个全覆盖”。即区县(市)法学会全覆盖、法律诊所全覆盖、地校合作全覆盖、学术委员会全覆盖。
现在,哈尔滨市区两级法学会研究会由9个发展到124个,会员从578人发展到9100人,社区、乡村、企业、医院、行政服务中心、非公经济六类法律诊所554家,与全市15所高校合作,为全面提高履职水平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与社会治理
开拓法学研究新路
近年来,经反复研判,哈尔滨市法学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地方法学会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更要加大应用对策的研究。
2014年,哈尔滨市医患纠纷矛盾凸显,伤人暴力事件偶有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为此,哈尔滨市法学会成立了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研究会暨首届研讨会,探索以法治方式调处。即卫生医疗部门负责,强化管控,内提素质,外树形象,预防减少医患纠纷,治本;区县(市)负责,向驻地医院派驻法律诊所,以第三方在第一时间接待调处医患纠纷,治标、内外联动、治标治本双加力,上下内外共治医患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医患纠纷2014年同比下降62%,2015年又同比持续下降到79%。
针对征地拆迁,涉法涉诉难案件,哈尔滨市法学会通过组织市政府法制、涉法涉诉访和行政复议研究会开展研究推动立法应用,解决了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具体问题,如道里区太平镇大面积拆迁,南岗区五所高校研究哈西拆迁,对未成年人轻微犯罪实行“三缓”的对策应用均见到效果。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2016年,哈尔滨市法学会建立了77人的市优化非公经济法治保障研究会和67人的市职工权益保障研究会,探索出法学研究从大型论坛到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研用一体研究新途径,无缝对接实践,打破以往研究只能提供参谋意见,不能解决问题,也冲破以往研究是研究、转化是转化的状态,走出一条符合地方法学会研究的新路子,也彰显法学会的价值。
借助哈尔滨市实施社会治理强基工程的契机,哈尔滨市法学会与市综治办、司法局联合发文,把法学研究和法律诊所服务纳入市区县两级政法委综治的目标考核内容,引导法学研究;以研讨应用对策,并以区县为主体组织转化应用为导向,集中地校人才资源,形成一体链条。上述做法既为社会治理积累了成效,又闯出地方应用法学研究特点的一条新路。
法律诊所创新
以服务发展大局
作为全国的“老典型”,法律诊所是哈尔滨的优势品牌。
自2010年哈尔滨市法学会首创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进群众,打造第三方化解矛盾新平台开始,法律诊所不断“裂变”,从社区至乡村、企业、医院、进驻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到服务非公经济发展。
今年9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到哈尔滨调研,面对面指导,对该项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下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给了哈尔滨市法学会极大的鼓舞和动力,在潜心调研的基础上,哈尔滨市法学会果断把法律诊所服务拓展到非公经济发展上,“裂变”法律诊所,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事实上,法律诊所的“裂变”不仅从社区扩展到乡村,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现在哈尔滨市法学会法律诊所的服务范围已经从之前的服务民生,调处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学法用法,依法办事,发展到服务社会稳定,解决医患纠纷、涉法涉诉、拆迁补偿等社会热点问题,再到服务经济发展,把法律诊所服务拓展到非公经济。
弘扬法治精神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有人干事、有地方干事、有钱能干事。”9年来,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动破解发展瓶颈,理顺了领导体制。截至目前,哈尔滨市法学会已形成了两级完整的法学会组织体系,构建起自上而下比较完整得力的领导体系。现在,上级精神可迅速贯彻基层,能抓落实。
以“五五”普法、“六五”普法、“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为契机,哈尔滨市法学会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开展百场法制讲座活动,广开法治宣传渠道。18个区县(市)和市直有关部门也同步启动了“六进”活动,推动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据统计,各地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360余次,召开法制讲座600多场,组织模拟法庭52场、演出70余场,普法志愿者人数2400多人,参与法律服务7800余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近120万份,普法活动受众超200万人次,对增强法治理念,弘扬社会法治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壮大会员队伍
厚植法学会发展实力
随着法学会组织的建立、研究会的发展、法律诊所的创新,哈尔滨市法学会的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影响力、凝聚力越来越大,为法学会后续发展积蓄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仅2016年,哈尔滨市法学会发展新会员4000多人,年末会员总数可达万人,同比翻了一番,比2007年增加18倍。
市法学会在理论实务界中重点发展会员,通过建立研究会,举办论坛,努力把研讨和交流活动办出特色水平,增强法学会的吸引力,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介绍中国法学会章程,让他们了解法学会,认知法学会,引导法学法律工作者踊跃加入法学会,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水平。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组织,带动会员队伍发展,打开眼界。
多年来,哈尔滨市法学会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工作触角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展会员,只要热爱法学会,愿意尽一己之力,就敞开大门欢迎加入。
市区县法学会结合建立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服务,举办法制培训班、法治大讲堂,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法治纪念宣传日等活动,向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职工等介绍法学会,将关心法治建设、有文化、有热情的人士吸纳到法学会。
哈尔滨市法学会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近期成立的职工权益保障法学会研究会和法律诊所工作中,哈尔滨市法学会又发展工会干部和从事法治宣传工作的职工近千人。
助推政府法治建设
提高履职能力
会长例会和区县(市)法律诊所所长例会是哈尔滨市法学会的又一特色。
利用每月两次例会,哈尔滨市法学会对法学会工作人员和法律诊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知悉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水平。
如今,培训在各区县法学会已经成为常态。该市松北区法学会就对全区365名行政执法人员分三期全脱产到哈尔滨商业大学进行培训,通过授课讲解、模拟演示、测试考核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依法行政的意识。
哈尔滨市法学会力争把法学会办成精神家园和学会交流的会员之家。
他们通过对新老会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会员素质,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办的《哈尔滨法学》双月刊,还免费发给会员,为他们提供学习素材。
可以说,哈尔滨市法学会在助推政府法治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方面,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