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虚假就业须改革高校评价机制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创新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就业工作管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
针对大学生就业率造假的问题,教育部发布通知,禁止高校强迫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就业率造假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利益,破坏了学校形象,而且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导致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误判。高校虚假就业的问题确实应该进行规范和治理。
尽管来自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九成,但是公众普遍用脚投票,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网友的调侃尽管有些夸张,但是媒体不断曝光,一些学生确实是“被就业”的。就业率统计俨然成了一个数字游戏。
教育部一方面禁止高校对就业率造假,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不好的专业将少招、停招。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学校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就业率造假被否决,就业率低就减、停招,这让就业不理想的学校与院系如何是好?在生存重压下,为了上交体面的就业数据,高校、院系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大学培养人才不同于工厂加工产品,相关部门不能以就业率来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就业供求关系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就业不理想,不意味着明年、后年“滞销”,暂时就业好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如果大学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单纯以就业率的高低衡量大学办学质量,导致学生屡屡“被就业”,显然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对此,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要创新就业率统计机制,引入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等新的评价指标;教育部要完善高校办学评估机制,科学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淡化就业率的宣传。同时加强社会监督,问责曝光出来的就业造假案例,刹住就业造假歪风,为广大毕业生营造出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让虚浮的就业率回归现实,打破就业率造假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