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关注“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发展”
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发展”在京召开。论坛设主旨发言和三个分论坛,分论坛的议题分别为:“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与社会治理”“互联网经济与法律规制”“互联网与刑事司法保障”。论坛对主题征文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11月18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发展”在京召开。此次论坛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的指导,由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等单位承办。
论坛设主旨发言和三个分论坛,分论坛的议题分别为:“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与社会治理”“互联网经济与法律规制”“互联网与刑事司法保障”。
论坛对主题征文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并邀请部分获奖作者在分论坛上发言,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论坛旨在培养青年法律学人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是中国法学会三大论坛之一。自论坛创办以来,始终以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本,紧紧围绕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密切联系法学青年思维活跃、善于创造、富于挑战的特点,推出了一大批有创见、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发现了一大批有潜力、可堪造就的青年才俊。
经过十届的积累沉淀,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已经成为联系和汇聚法学青年人才、鼓励创新、奖掖后学的重要阵地,在全国法学界法律界特别是在法学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大,已成为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展示和交流的优秀平台。
为了使论坛的举办水平更高、凝聚力更强、成果转化更有效,在论坛召开前,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文显主持、召开多次工作筹备会议和座谈会,以保障论坛顺利进行。中国法学会在筹备此次论坛的过程中,共下发了8个公告,对论坛征文评奖过程全程公示。
据了解,中国法学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青年法律学人的培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研究机制和学术激励机制,通过专题论坛、课题资助等机制为青年法学和法律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成才平台;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探索网络法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构建完善的网络法治体系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层层筛选评出获奖征文
2016年4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组委会印发《关于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正式对外征集论文。征文面向法学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政法干警、律师、公司法务、在读学生等法学法律工作者。与此同时,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也被纳入到论文征集范围。
征集论文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产业体系下的法治新常态、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法治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法治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法治文明新发展等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设十余个细化主题。
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政法部门和地方法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截止到7月31日征文结束,论坛共收到征文作品3042篇,其中个人投稿940篇,单位组织推荐2102篇。
根据统计,共有65家单位统一组织了征文活动。其中,法学会30家,法院25家,检察院6家,司法行政部门2家,公安机关1家,中国法学会直属研究会1家。
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本次征文活动和评审工作,专门成立了终评专家委员会。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担任副主席。征文评选经过了初评、复评、终评和学术不端检测并公示等环节。初评由19位中青年专家对全部来稿进行了电子匿名评审,共选出617篇进入复评环节;复评聘请了18位理论与实务部门的知名专家,经过匿名评审,共选出330篇论文进入终评。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终评委员会最终确定一等奖30篇,二等奖58篇,三等奖84篇,优秀奖81篇。
为了确保评审的公信力,论坛组委会将征文评奖办法,初评、复评、终评的评审专家和入围论文名单即时公布在“中国法学会网”“中国法学创新网”,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也于论文征集同期启动,旨在鼓励、引导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传承和发展董必武法学法治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促进我国青年法学人才成长机制的创新和完善。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作品共47件。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10件,提名奖31件。
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吴洪淇谈到,中国法学会对学术作品和征文的评奖,向来以评审程序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著称,在法学界特别是青年法学学人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每一位获奖者来说,获得奖项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凝聚着前辈学人对青年学人的期许。
“中国法学会的征文、评奖无疑将会激励年轻学人去产出更多的、更好的学术作品,力求无愧于时代赋予青年学者的学术使命。”吴洪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