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法院1+N+X攻克执行难

  本报讯(见习记者任文岱)1+N+X”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一执一书单线推进、单打独斗、粗放被动的工作方式,更加符合司法改革要求,切实解决执行难题。日前,北京市门头沟法院举行1+N+X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新闻通报会。

  门头沟法院副院长闫洪升在会上表示,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要对“一执一书”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改变,进行执行体制的机制创新。

  据了解,1+N+X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执行指挥中心—执行团队”“执行法官—执行团队”两个维度的运转,实现执行实施工作的高度协调和有机管控。具体是指一个执行指挥中心作为“大脑中枢”,统筹协调、支持保障N个执行团队信息化协作办案,每个团队内部X名成员以法官为“大脑核心”,包括法官助理、司法警察和书记员在内,按照流程节点难易程度规范化、协作式办案的运行方式。

  闫洪升表示,对于传统“一执一书”模式下,乱执行、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法院主观原因形成的执行难,关键在于规范与公开执行办案的全过程。

  据悉,新模式下,执行团队内部按照信息化流程划分10大环节60个节点,每个环节和每个节点做到责权明确,职责、时限、操作方法都明确到人。“每一起执行案件借助信息化节点形成任务明晰的办案流程,每一个办案流程有明确的分段集约和分工负责,且每一个信息化节点(即任务节点)均设定明确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及工作时限。同时,执行团队高度重视执行流程的信息化,对每一起案件都需要及时填录执行日志,实现了执行工作的全程留痕、全程监控、全程公开。”闫洪升说。

  据该院执行指挥中心负责人谢耀宗介绍,新模式根据是否需要在执行案件中组织超常规的强制执行措施来区分难易,按照节点事项的难易程度,通过对团队成员分岗定责,确立团队内部一般流程自动推送,重点流程执行法官指令推进的运转方法,在执行团队内部形成繁简分流体系。

  “执行法官将主要精力用于案款分配、强制腾退、拘留、搜查及规制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需要运用执行经验和智慧决断的重点疑难事项。对于网络财产查控、制式文书制作、银行存款查扣等70%的一般程式化节点,由辅助人员按照规范要求快速办理完毕,执行法官只宏观掌控,不再亲力亲为。”谢耀宗说。

  据了解,根据案件增长情况,目前该院已经组建了4个执行团队,实现了执行工作全覆盖。截止到10月,执行团队结案2597件,比去年实行“一执一书”结案量上升43.68%,执行标的到位额超过1.73亿元,实现“1+1>2”的效果。办案效率明显提升,1-10月份已结案件平均用时仅为54.95天,用时仅为全市平均水平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