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开馆
本报讯(潘旭)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公开展示一批“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捐献的各类纪念文物。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受害者仅19位在世。
博物馆收藏了数十年来研究者调查所得日军慰安所遗址中的各类遗物,研究者捐献的相关文物,如战时日军使用的安全套、星秘膏;受害幸存者赴日起诉时使用的护照;受害幸存者到海外出席听证会的证件与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赔偿的起诉书等。
88岁的韩国幸存者李容洙说,为了揭示当年日本“慰安妇”制度的反人道本质,过去几十年来,她奔赴各地现身说法,并配合各国相关学术研究。“希望能把这个任务进行到底。”
受害者的亲口证词和博物馆藏的大量史料、证物都证明了‘慰安妇’制度是日本战时的国家犯罪,是反人道行径。”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说。苏智良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二十多年,他将全国范围内经研究确认的慰安所绘制成地图放于博物馆内。他说,当年慰安所数以千计,仅上海当年就有149处。而根据文献和调查,当年,有40万各国的妇女成了性奴隶,其中一半是中国人。如今,中国大陆的受害者仅19位在世。
2014年起,中、韩等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材料,申请将“慰安妇的声音”项目纳入“世界记忆名录”。“慰安妇的声音”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国际事务局负责人申惠秀说,“尽管日方多加阻挠,但我们仍努力保护并利用好历史档案。”当天,“战争记忆与人类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韩国、美国、荷兰、日本、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位学者与来宾参加了会议。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在致辞中指出,那场充满暴力和杀戮的世界大战已过去70多年了,但战争责任这个大是大非的价值观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日本政府发言人以拒绝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相要挟,企图阻止世界各国的“慰安妇的声音”申请世界记忆名录,这种拙劣的表态,显示了人类种群的发展,仍然有非文明因素的存在,这是我们全人类都应给予拨乱反正的重大问题。
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草坪上,一座由中韩艺术家无偿捐献的“慰安妇”和平少女像落成。这组雕塑由中国少女、韩国少女和一把空椅子组成;中国少女像的后面镌刻着采自各地幸存者的脚模。雕像设计者之一、清华大学潘毅群教授介绍,这组雕塑去年秋天已树立在首尔街头,这是同一类型雕塑的第二组,也是中国大地上树立的第一座中韩“慰安妇”受害者雕像。未来这组雕塑还将出现在世界各地。
各国学者就强制劳工、大屠杀、细菌战、无差别轰炸、战争责任、历史教育、保护二战遗迹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学者来自历史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