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法学会发布《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
本报讯(记者周頔) 近日,北京市法学会召开《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苗林发布了《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鲁为出席发布会并讲话。发布会由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超主持。
鲁为充分肯定了《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他说,编写《年度报告》是市委市政府交给市法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宣传和推动首都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鲁为提出要高度重视编写《年度报告》的重要意义。《年度报告》的编写有利于展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最新成果,树立首都法治建设新形象;有利于实现北京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的新举措,推动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促进全民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法学研究“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新路径;有利于推进首都法学核心智库的建设。鲁为希望《年度报告》进一步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应用性,打造首都法学研究的新品牌。
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苗林详细介绍了《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编写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2015年度报告全文约30万字,由8个总报告、两个调查报告、10个分报告和9个专题报告组成,包含法治建设数据3000余个,法治建设图表近300个,比较全面地展示了2015年北京市法治建设成效。
总报告在整体结构上采用全景展示的体例,以现状介绍、图景解读的思路对2015年法治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全面总结概括。分报告由一线法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撰写,主题是法治建设具体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分报告针对性更强,同时将法学理论运用到对立法、执法、司法实践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
专题报告以司法实践之外的视角,展示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对法治建设的需求和期待。不仅拓展了年度报告的探讨格局,也提示社会法治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仅是法律工作者的使命,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调查报告是《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中新增加的板块。其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析,通过问题关键词的提炼,发现区县法治建设的问题。调查报告有助于决策部门适时调整改革思路,对于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探索法学研究新的方式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与以往相比,《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定位更加准确、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合理、特色更为突出。
苗林表示,《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的编写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北京市法学会已连续编写三年,今后将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副主任周悦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北京市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闫俊瑛、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主任金国坤、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李倩分别以《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保障》《北京市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案件管辖范围的北京探索》《北京市率先建成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15年北京市法治状况满意度调查报告解读》为题,从不同侧面作了专题报告。
《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近期将由法律出版社公开出版。